由于法国十七世纪古典主义理论家们改革法语的功绩,法语在“拼音化”的语言中素以准确、明晰著称。现在用法文写地址的信件可以寄往世界上的任何国家,国际上的重要文件大都有法文文本,可是这几年法国却闹起“拼音改革”来了!一九八八年十一月二十六日,法国小学教师联合会首先在它的周刊《解放的学校》上声称,有百分之九十的小学教师赞成简化拼音,因为文盲增多的原因正是由于拼音太复杂。全法教师协会马上响应,表示要“改革拼音”。一九八九年二月七日,包括法语研究所所长在内的十位著名的语言学家,在《世界报》上发表了名为《使法语文字现代化》的宣言。六月二日,总理罗卡尔下令成立了由法兰西学士院常任秘书莫里斯·德吕翁主持的“法语最高委员会”,并亲自向委员会提出了连词符、复合词的复数、长音符号、代动词的过去分词、不规则形式等五个问题。于是一方面各报刊分为两派互相攻讦、唇枪舌剑,把一九八九年夏天搞得热闹非凡;另一方面由语言学家、语法学家、教授等组成的专家小组则忙了个不亦乐乎,光讨论长音符号就花了六个星期。经过一年的折腾,“改革法令”终于在委员会的三十三个成员中以二十二人赞成而获得通过,并于一九九○年六月十九日颁布,自一九九一年开学起生效。
这次改革的主要内容是取消绝大部分长音符号和复合词中的连字符,但复合数字中一律要加连字符;复合词不再有特殊的复数形式;来自外国的词汇要法语化;纠正某些词的重音和不规则形式等等,共涉及约三千个词。可是法令颁布后却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因为它带来了一系列几乎无法解决的难题。例如赞成改革的小学教师却没有新拚音的教科书,即使有了,学生在学校学新拼音,回家还要用老拼音,反而无所适从;对出版界来说,过去的一切文学作品和浩如烟海的出版物难道都要重版?简直是天方夜谭;但如果不重版,今后的小学生就连巴尔扎克的小说也看不懂了。因此法令实际上无法执行,《读书》杂志的评论未免有些刻薄:这次拼音改革的唯一好处,是莫里斯·德吕翁的名字可以和法令一起载入史册,万古长存。
法语拼音改革的效果如何与我们无关,但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有些人说的话也不无道理。法国作家若斯·加巴尼认为某些词的拼音的改变要任其自然,两种拼音的共存只会引起混乱;勒内·贝勒托也说:“法语在尚未定型时可以进行全面的改革,而在今天则不可想象。因为词汇是有生命的机体,拼音表明了它们的历史,它们的诞生和发展,今天改变它们就是使之变得残缺不全。”“拼音化”的法语尚且如此,本来与拼音毫无瓜葛的汉字,要实行改革自然更不能不慎之又慎了。
远眺巴黎
吴岳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