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的第二个主要成就,即是对中国社会的封建化问题从土地制度史的角度进行较细致的论证与研究。封建化问题向来是西方史学家关注的一个焦点,对古代欧洲各国如何完成封建化,他们已有较成熟的看法。但利用这个西方史学家熟而又熟的命题来探索中国古代社会,则是晚近几年才有的事,而且对此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本书作者不同意有些论著认为封建化是以农民农奴化、土地庄园化、政治多元化为标志的观点;也不同意只要形成小农经济,便是封建化的开始的说法。而是根据中国古代的具体情况,结合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有关这方面的理论论述,并与欧洲封建化的历史加以比较,提出了以大土地所有制的形成和巩固以及社会上多数自由农民变成依附农和农奴做为封建化基本标志的看法,并指出这样的封建化进程始于秦汉,完成于魏晋南北朝。秦汉之际土地私有制的确立,两汉时期大量奴婢出现,农民农奴化的开始,魏晋南北朝世家大族专政及其土地所有权的“硬化”,便是封建化得以完成的几个步骤。而且作者采用与欧洲中世纪类似问题加以比较的研究方法,还引进其土地所有权的“硬化”概念,也是值得称道的。遗憾的是,这种比较方法未能在全书贯彻始终,仅是浅尝辄止。
土地制度史总的来看属于经济史的范畴,所以本书尽管在理论上基本依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但在研究方法上还是依循经济史的基本原则,把经济的内容还给经济,而不是以政代经。具体说来,就是尽量用计量方法来说明问题。书中所列数十个图表和所举大量统计数字,使得以往比较模糊的一些概念和命题变得较为清晰和精确,对单纯定性研究的弊端是一个有力匡正。把定量研究方法引入历史科学,这是有识之士呼吁多年的事情,而作者这样一位数十年来习惯于传统研究模式的学者却开始尝试这一新研究方法,实在是迈出了可喜的一步。当然,他的这种研究还只是初步的,没能运用更多的数学统计手段,因而难免有疏漏和不足之处。
虽然不该求全,但也有必要指出书中还存在一些缺陷。如对各章节用力不均,使得某些问题阐述得不够具体深入,像明代租佃关系问题就使人不甚明了;而且还造成某些篇章的文字略显草率,有些问题游离于主题,冲淡了主题。另外,对土地制度的由来发展变化用力较多,但关于土地制度对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的影响,似乎论述不够。实际上从这一角度论述该问题,应是题中应有之义,而且对解决中国古史中的诸多问题能提供一个契机。
(《中国历代土地制度史纲》,乌廷玉著,吉林大学出版社一九八七年一月版,上下卷,4.65元)
品书录
李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