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基本理论倾向上,麦金农和肖都认为以往经济发展的理论和实践都没有重视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而是把金融置于从属地位,以为金融增长只是经济发展的副产品,甚至认为金融深化是经济发展的障碍。他们认为,由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基础十分薄弱,投资不可分性尤为明显,投资初始额大大超过投资者自身的储蓄能力,因此金融机制就愈为必要。在这个意义上,金融深化是一种主张以金融发展带动经济增长的发展理论。
理论的演进离不开假定的变化。为了适应新的研究对象,麦金农和肖放弃了新古典经济学关于资本市场的一系列假定。分别提出了分割经济假说和货币、金融与资本积累的债务中介论。尽管提法不同,但他们要说明的问题却是一样的,即在发展中国家,投入和产出都不是无限可分的;资本市场是支离破碎的;由于投资风险大,收益不确 定性强,难以预测价格的变动,人们的时间概念很短;信息流动渠道不畅,收集各种经济信息是困难的;资本流动是有成本的;技术扩散非常缓慢而且代价昂贵。总之,经济活动的差异性极强。麦金农指出,在这种环境下,人们感到市场难以发挥有效的作用,从而鼓励政府干预。同时,为刺激经济的发展面采取一些措施,如信贷配给、利率优惠、关税减免、出口补贴、外汇管制以及特殊的订价政策称为金融压制。而这些政策不仅没有弥补市场的不足,反而加据了经济的分割性,阻碍了平等竞争,人为造成了许多差异。破坏了市场机制的作用。
麦金农和肖一致主张,在政策措施上,应该摒弃政府对金融业,特别是对利率的干预以及金融压制的各项措施;借助市场机制的力量和促进经济货币化,扩大金融活动的广度和深度,实现实际金融增长;在金融活动中充分利用市场机制,让利率反映资金供求的实际状况,恢复银行的中介作用,挖掘民间储蓄潜力,沟通储蓄和投资,以保证经济增长的需要。为使这些金融深化措施得以真正贯彻,麦金农和肖还对国内财政制度和外贸制度的配套改革方案作了较深入的探讨。在理论上,他们还针对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情况,修改了新古典经济学关于金融资产对实质资产具有替代效应的假说,而代之以二者的互补效应,以便支持金融增长不仅不会阻碍经济发展,反而还会刺激经济的发展。从上面金融深化的具体措施中我们不难看出,金融深化有助于增加私人及政府的储蓄和国际资本的流入,有助于用促进储蓄的融资方式代替财政的、通货膨胀的和举借外债的筹资方式,还有助于优化储蓄的配置和使用,提高资本存量的质量和国际竞争力,进而增加劳动就业,实现收入增长。这就是说,金融深化具有储蓄、投资、就业和收入等四大效应。
麦金农把金融深化强调为一种自力更生的理论就在于他坚持认为,只要采取适当的金融政策,发展中国家就可以在国内筹集绝大部分发展资金。与其冒着风险引入外资,不如致力于改革和发展国内金融事业,否则单纯引进外资即使能在技术进步和提高管理水平方面带来一定的益处,也不一定能抵消它对国内财政、金融以及国际收支方面所造成的冲击和扭曲。这种理论分析和政策主张无疑给那些饱受债务危机折磨之苦的发展中国家制定新的发展战略提供了一剂良药。当然,金融深化的意义也绝不仅在于此。金融深化的投资效应和技术进步效应说明,金融深化的作用已经超越了金融范畴,而影响到生产领域,由此就足见金融深化在经济发展全局规划中的重要性。在不发达商品经济环境中,用计划机制全面代替市场机制,不仅会导致经济效率下降,政府补贴增加,通货膨胀加剧,而且更重要的是它将从根本上造成经济关系的严重扭曲。金融深化的核心就在于用市场机制纠正、代替全面的行政干预,从金融领域带动经济改革。所以,金融深化也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调整与改革提供了一种可供选择的思路。
(《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深化》,〔美〕爱德华·S·肖著,邵伏军、许晓明、宋先平译,上海三联书店一九八八年十月版,4.30元)
品书录
孙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