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九○年九期曾载赵一凡《福柯的知识考古学》一文,其中着重地介绍了福柯的《疯狂与文明》等主要著作。当时国内对这位西方大思想家的介绍不多,赵君的文章恰足以引起对他进一步了解的好奇心,使人更急于一见“真章”。现在浙江人民出版社已把译名为《癫狂与文明——理性时代的精神病史》(孙淑强、金筑云译,3.70元)这本福柯成名作作为“世界文化丛书”之一出版,当使读者对福柯及其他对西方历史传统具有颠覆性的思想、理论和独特的操作方式获得切实的认识。
《佛教东传与中国佛教艺术》(吴焯著,5.70元),也是浙江人民出版社“世界文化丛书”之一。虽是一本有关佛教与艺术的专著,但由于有关材料十分丰富、生动,同时又采取了一种源源本本从头道来,有枝有叶娓娓而谈的平实写法,所以能让外行也可摸清来龙去脉,读得津津有味,几忘却面对的是一部学术专著。
有一类书,不必列入必读,却须列为必备。如《莎士比亚全集》、《战争与和平》,等等,七卷本的《追忆似水年华》(多人合译,译林出版社出版,精装59元)或许也可算作此类。安德烈·莫罗亚将这位二十世纪杰出的小说家与巴尔扎克相比,但《人间喜剧》描绘的是一个作者眼中看到的光怪陆离的外部世界,而普鲁斯特笔下,却是由自身生命体验到的一个无限丰富的精神世界。“他更感兴趣的不是观察行动本身,而是某种观察任何行动的方式。从而他像同时代的几位哲学家一样,实现了一场‘逆向的哥白尼式革命’”。又据莫罗亚说,普鲁斯特奏出的这部浩瀚的交响乐,其第一主题是时间。真惭愧,在一片嘈杂与忙乱中,欲辟出一大块完全属于自己的时间,而沉浸在这部交响乐中谛听、捕捉时间的滴嗒,似乎已是一种奢侈。但这部装帧考究、纸墨俱佳的巨帙长置案头,又总是一种诱惑。碌碌奔忙之后,终会与这位小说家一起,“追忆似水年华”吧。更期望能够在《读书》上看到得享先睹之快的读者与我们再次交流“追忆”的体验(去岁《读书》已有文评述第一卷)。
在《文汇读书周报》的“半月热门书排行榜”上,看到齐鲁书社出版的《明代四大奇书》(《水浒》、《西游记》、《三国演义》、《金瓶梅》,155元)荣登榜首,不觉十分惊讶。这几部名著,近年以来,早各以多种形式面世:校点本、汇注本、批本、洁本、普及本、袖珍本、豪华本,等等。如今这一函精装八册,售价不菲的“奇书”,居然仍在抢手之列,可知不仅名著不厌百回读,且因了这内容的不厌读,而可以在形式上不断翻新。此番整理出版,全部采用名家批评本——《水浒》,金人瑞评;《西游记》,李贽评;《三国演义》,毛宗冈评;《金瓶梅》,张道深评,批评璧合原著,使用善本校勘,并增以彩色插图,“意在使小说具有版本价值,并有助于读者对书中人物、情节及其艺术技巧的了解。试图摸索一条欣赏和研究古典文学名著的新途径”。(见《出版说明》)印装佳美,插架生色,这也是它大受欢迎的原因之一吧。
《培根》(约翰·拉塞尔著,罗健等译,湖南美术出版社,5.80元)是“国外现代画家译丛”中的一种。与本书责任编辑序中所言有同感,我也不喜欢培根的画——那些令人毛骨悚然的极其恐怖的画;但作为一种纯粹个人的人生体验,并在这不同凡俗的体验中溶进了自己的智慧与创造,他的作品,又是能够引起兴趣的。培根,毕竟是一个以独一无二的个性确立了独一无二的画面形象的创造者。凡·高说:“我最大的心愿就是学会改变并评论现实。我希望我的画在这一点上是不精确、不规则的,就算它们变成了谎言吧,但却是一种比表面的真实更加真实的谎言。”培根则说:“我喜欢得到的东西是一间宽大的房子,从地板到天花板都排列着变形的镜子。在变形的镜子中通常嵌着一面标准的镜子。当人们从它前面经过时将会看到自己非常漂亮。”到底什么是真实,什么是谎言?对每一个个人来说,只有感觉与体验是真实的。我无法体验培根所体验到的真实,但是从拉塞尔的叙述中,可以知道,他始终在寻找表现这种体验的形式,并且,他成功了——那令人不喜欢、却又不能忘却的创作,正标示着他的成功。
劳动生产率低,是我国经济发展落后的原因之一,也是当前工业企业存在的一个严重问题。《中国工业劳动生产率》(宗寒编,江苏人民出版社,5.50元)一书正是针对这一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比较细致地从多方面对工业劳动生产率进行了研究。作者认为,工业劳动生产率低,既是工业生产水平、管理水平低的表现,又是影响工业生产和国民经济发展的原因,要进一步提高工业劳动生产率,需解决高消耗、低效益的问题,关键在于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集中大量的企业资金、各级政府的资金、劳动者的节余的消费资金、社会团体的资金以及外企和个人的资金支持经济建设中的巨额资金需求,就必须采取资本主义制度下发展起来的而又非资本主义属性的股份制。这是《中国社会主义股份制研究》(陈永忠著,人民出版社,4.15元)贯串于全书的总体思想。在这一总体思想下,作者对我国股份制中存在的问题和缺陷结合一些典型事例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进一步改进股份制的理论设想。
《城市现代化建设与管理》(刘洪奎、孙仲任、郭鸿懋主编,天津科技出版社,9.15元)的序中,蔡孝箴先生的一段话道出了城市现代化之根本:城市的现代化,主要是指在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上,城市的就业和经济活动逐渐的多样化、合理化,中枢管理职能不断强化、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居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过程。它表现为城市内部质量的提高。这在理论上把城市现代化提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
《晚清乡土意识》(程<SPS=0602>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6.45元)在清代的思想文化方面,把视角由个别的思想家扩展到中国的乡里社会。作者认为,对乡土意识的研究是横跨思想家与社会之间的辽阔地带。作为低度文化、浅层思维群体的农民,尽管没有人才济济的思想代表,没有林林总总的理论著述,但却是一个占据中国社会成员绝大多数的人群。他们基本共同地位而产生的共同意识笼罩在农业社会上,作用于由无数家族、村镇、街巷、集市、茶馆、庙会等组成的社会空间中。而这亿万社会底层的情绪和意向,不仅直接反作用于社会生活,在某些特定的条件下还作为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制约和影响着上层统治阶级、中层阶级对于自己的理论、学说和政策的思考。
《司马迁评传》(黄新亚著,光明日报出版社,4.00元)的作者认为,司马迁所代表的周秦楚汉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也是中国文化形成的标志。要了解汉族的由来,要了解汉字的演变,要了解汉学的内容,要了解汉文化的总体精神,就必须了解司马迁。要真正的了解司马迁并非一件易事,而要写一部司马迁评传就更难。有《司马迁》的作者季镇淮先生为证:那点资料所反映的司马迁的生平活动,好像一棵丰满的大树,经过二千一百年的风霜雨雪,脱落了无数枝叶,剩下的只有一些枝干了。这就是说,我们今天所见到的司马迁的全部事实,不但许多细节不具备,即使作为一个简略的梗概看,也还是很不完整的。但为了把握那个时代的文化,作者以“后学不避寡陋,不顾力不从心”的精神写下了这部评传。所谓“后生可畏”大概也包括此一层吧。
《康熙思想研究》(宋德宣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6.60元)。本书内容丰富,由康熙的经济思想,及至政治思想、哲学思想。在经济思想上,康熙的思想一方面源于传统儒学,但又不同于儒家。比如,他重农而不抑工商。在政治思想上,康熙也不是跟在儒家的后面亦步亦趋的,而是远远地高出儒家的政治思想。在哲学思想上也如此。他重外王,谈事功,讲实效,将理学转化为经世致用之学。
金香
《读书》服务日之页
金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