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这个角度出发,中国小说理论工作者需要建立自己的理论体系,这个体系有鉴于上述的偏向必须有这样几个特点:一是要具有哲学的眼光;二是要对众多的传统的、流行的范畴进行筛选,努力寻找最基本的概念;三是必须具备中西兼顾的眼光。当然,这样的体系的建立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我这里推荐陆志平、吴功正先生的新著《小说美学》,因为它透出这种努力的消息。
《小说美学》为叶秀山主编“美学丛书”之一种,虽不厚,却有份量。吴功正先生此前就有四十万言的同题大著,曾在学术界广获好评,也许撰写那本著作时中国新时期文学还刚起步,西方小说理论的新成果尚未译进,所以,它更多的是面对传统。两者相较,新近的这本便显示了新的眼光,这是一个几乎全新的体系,它把主要精力集中在小说文本构成上。在范畴的安排上,大胆地放入叙述、时空、语言,突破了传统的“老三篇”(人物、情节、环境),这里可以看出作者对他山之石的借助。
但是,与此同时,作为一部非技术性的美学著作,它又体现出宽容和稳健,比如,就目前的小说创作而言,人物的地位大不如从前,但作者却指出,人物依然是小说的主要构成,创造典型依然是小说的旨归,这确实是有眼光的。体系的建构自属不易,而具体的阐述则更需功力,这本著作在一些章节中有不少很吸引人的见解,如在“情节”一章中对“戏剧性情节”与“非戏剧性情节”的论述,在“人物”一章中对人物类型“魔化——凡化——变形化”演变的论述等等。
最后,我想就该书的表达风格说几句,由于两位作者有深厚的文学鉴赏功底,使该书虽列为学术,但却写得洒脱、漂亮,它在借助小说实例阐述自己的观点时,不是将其作为单纯的论据去驱使,而是同时尊重它们的艺术地位,尽可能挖出它们的美,记得朱光潜先生曾说,美学著作自身首先要是美文,该书庶几可当。
(《小说美学》,陆志平、吴功正著,人民出版社一九九一年十月版,2.60元)
品书录
晓华/汪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