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二十周年合集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时”与“中”
《周易·艮·彖》中曾云:“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若仅刈取“时止则止,时行则行”,那么,是狡黠和投机的揉合,用于政治路途当可谓之。但真正使据为己有,己有盈握,是要做到“动静不失其时”,其道才光明。为文做人肯定要有一种相对稳定的东西,无论风云突变抑或风平浪静都能悄然行之,顽强搏之,以至于动静趋于极限而无所滑动,也不“时止则止,时行则行”。
这在儒者称之为“中”,也就是“宜”,是变通趋时。固《周易·随彖》曰:“随时之义大矣哉!”“中”并非要指截芟两头,中间独留,而是取尽两头,中心不动。随时而应,随动而行,由行设理,由理阅行。时、中、行、理并非单一循环,每一路走下去就是一番新的质变,是滤智吸益的过程,即《淮南鸿烈·泛论训》曰:“以物从事于宜。”然求“中”求“宜”并非一味求、行、知下去就可逮至,物不可以于通,故困厄和颠踬比比皆是,只得翻山淌河,历尽困顿,才能“中”和和气满胸臆而出,“时”致运用,“中”持平和。
读书短札
盛敏
本书由"
海阔故事汇
"收集整理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