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的玄奘译本只有两百几十字,曾流传极广。过去无论僧俗都很熟悉。现在也许还有不少人知道其中的“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经中有一句“……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往往被人在“无得”处断为一句,将后五字连下文“菩提萨<SPS=0194>……”读。这不合原义。汉字音译本及梵语原文虽已刊出,但和中国古书一样不分逗点句点。所以只好从印度古文体探知,这是一词变格指出“因”、“故”,放在句尾,说明前句“无得”的。没有“得”,其“故”是由于没有“所得”。这以下的“菩提萨<SPS=0194>(菩萨)依般若(bo—re)波罗蜜多故,心无<SPS=1407>碍……”是另起一段,另有一“故”,和下文的“诸佛”的同样的“故”相对称,和上文的“无所得”无关。这当然只算是一解。中外古书一不小心就会误断,误解。若再据以责备或者嘲笑古人或者引为我用,那就不大好。《论语》、《孟子》也不见得比《心经》容易,引用时还是小心些好。李慈铭光绪十五年(一八八九)《日记》中说,有个京官“考差”时作八股文竟将甚矣有子之言似夫子也”一句误读“甚矣”为句,分开作文,连平常背诵的经书也断错了。
读书短札
金克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