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说:电影中的五年,相当于文学中的一代。在如此迅捷的更新换代中,电影理论的发展无疑拥有了一种迅猛新锐的气势。然而,除了专业理论工作者之外,人们对电影理论普遍知之甚少。这是作者面对的第一重矛盾:如何将理论的先锋性与写作的启蒙性谐调一致?电影理论,尤其是现代电影理论,与人文科学领域的每一次思想范式革命紧密相联。可以这么说,每一种电影理论背后,都蕴涵着深厚的哲学思想背景。这是作者面对的第二重矛盾:如何在不回避思想背景的纷纭复杂的同时做到叙述的深入浅出?作者选取了一种聪明的做法,即力避毫无特色的通史式写法,而选取一些有影响、具有代表性的理论流派进行考察,从而勾勒出电影理论史的轮廓大致。在介绍每一种学派之前,作者都专辟一节介绍这一学派的理论渊源。譬如,对电影的意识形态分析理论,直接作出贡献的理论家是博德里和欧达尔,但他们的理论灵感却来源于法国哲学家阿尔图塞与美国的杰姆逊。阿尔图塞对电影理论的启示主要来自三个方面:论证了意识形态作为主体与其生存环境的想象关系的物质性存在;提出了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概念;倡导“症候阅读法”。杰姆逊的贡献则在于发现了本文与社会存在的对话关系;将意识形态与叙事联系起来……从作者的安排中可以看出,他对背景的叙述也不是面面俱到的,它着重揭示了阿氏与杰氏理论中蕴含的生发点。这一方面固然出于叙述的条理考虑,但另一方面也显示了作者把握理论的概括力。
这种概括力和避繁就简的原则同样也贯穿在电影意识形态理论的叙述中。与第一节的生发点相对,作者在第二节对理论的正面绍介中着重发掘理论的接合点,诸如运用阿尔图塞的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理论,博德里发现了电影基本机器的意识形态效果;受杰姆逊的意识形态叙事策略理论的启发,欧达尔提出了电影意识形态的缝合体系等等。
无论是背景的介绍,还是正面观点的论述,从根本上来说,我们都在做着一项引进的工作。这又是一重理论的尴尬。比较现实的做法是,在引进国外理论的同时,运用自己的思想批判吸收之,为创建中国自己的电影理论奠定基础。本书一大特点就是,几乎在每一个学派之后都附有一节作者的批评。每章批评的功能自然不尽相同,但最主要的是对每一种理论的不完备、不理想处提出质疑。作为理论史的撰写者,作者博采众家,让各家学派互相辩难,以求发现或填补彼此体系的罅隙、理论的缺憾。
背景、理论、批评,这样的三段式构成了本书的体例特点。只有最后一章“初级社会主义文化及第三世界中国电影”是个例外。杰姆逊的第三世界文化理论显然改变了一大批理论工作者的思考模式,启发他们将第三世界文化放置在全球文化背景中进行研究,引进第一世界文化作为对照。在此基础上,作者针对中国文化的具体特点,大胆地提出了“初级社会主义文化”这个概念。初级社会主义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形态,是后工业社会世界文化体系的一部分,它的特点表现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作为一种语法规则和修辞方法,对传统的本土文化和外来渗入的殖民文化进行改写。中国电影是这种文化的典型代表,它所包含的意识形态语码对西方的精神分析理论与叙事学作了修正。
《电影美学》也有令人感到遗憾的地方。作者在概述电影理论发展轨迹的时候,曾多次提到女性主义电影理论,但每每一笔带过。而女性主义电影理论作为一支具有深广影响力的理论流派,是电影向文学倒流的重要理论力量之一。它的存在,不应该是无足轻重的。此外,叙述的某些细小关节处也略嫌滞涩笼统,如谈十月革命和列宁的国家学说对蒙太奇学派的影响;巴赞对德、日进步思想的吸收继承等处,读起来总觉得微微有些“隔”。作者在处理这些细微之处时是应该让人觉得更透彻、更顺理成章一些的。
(《电影美学》,姚晓<SPS=0711>著,人民出版社一九九一年九月版,2.75元)
品书录
王丽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