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认为,商业文化“渗透在商业流通领域全部过程。各种商品、各行各业里的文化,它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发展。”作者认为茶、酒、服装等任何一类商品都有自己丰富的文化内涵。商品促销的广告、橱窗陈列、柜台服务艺术等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同时,任何一个时代的商业与社会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作者认为,研究商业文化的原因有四个方面:第一,商业文化古已有之,如庙会、文房四宝等。第二,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树立现代经营观念,即把过去以商品为中心转变成以消费者为中心。因此必须研究顾客心理、消费心理。这样,既能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又能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第三,是治理整顿的需要。近年来,由于流通领域中管理薄弱,不少人道德意识淡漠,致使假冒伪劣品盛行,这种混乱现象迫切需要加强商业伦理文化的建设,提高人的素质。第四,适应改革开放的需求。中国商品要适应国际市场,还包括适应文化需求。
我认为作者的看法是十分中肯的。从作者上述谈到的第二和第四两方面来看:
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不能无视消费文化心理。同时,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并非使用了新工艺,降低成本,改变产品的性能或结构就可以万事大吉了。如:风糜世界的雀巢速溶咖啡,今天被人们奉为饮料佳品,但它刚刚诞生的时候,却是被人冷落的“灰姑娘”。
咖啡,亦称“伊斯兰美酒”,其煮饮方法一如伊斯兰古朴的宗教礼仪那样繁复费时。四十年代,雀巢速溶咖啡在美国问世。省时、方便等诸多优点决定它将完全改变美国人饮用咖啡的习惯。那些制造商们却做着大把的金钱滚进自己腰包的美梦。出人意料的是,美梦化成了泡影。消费心理学家们根本不相信此言,他们断定一定有隐藏着与速溶咖啡密切相关的东西。这种东西正是制造商们所忽略的支配消费行为的文化心理和文化价值观念。以前,烹制一手好的咖啡是贤惠、勤劳主妇的象征。主妇们之所以不愿买速溶咖啡,而是在她们看来那种钱来伸手,饭来张口的行为是一种罪恶,是懒散、大手大脚的象征。制造商根据消费心理学家们的发现,通过广告迅速改变了速溶咖啡的形象,即由只强调速溶咖啡省时、方便的特点,转而强调省时、方便可以带来更多的财富,作出更多的贡献。同时强调从速溶咖啡中可以尝到新鲜咖啡淳美、清香而浓郁的味道。这样就消除了人们以为饮用速溶咖啡,会被看作是懒散、一种罪恶的心理顾虑。致使长达八、九年的滞销历史才宣告结束。
改革开放的今天,外国商品进入中国市场,以及中国商品打入国际市场,就如作者所言,都离不开文化氛围的制约。
一九八○年,山西土畜产公司指示运城地区有关单位,大量收购老鼠皮制褥子,试图以此作为“拳头”产品,打入国际市场。结果,造成“产品基本无销路”的局面,直接经济损失二百万元。这种贸然行动,其实就是犯了民俗禁忌,是缺少应有的民俗文化知识所导致。对贱物——老鼠,中外民间都十分厌恶、恶心。用老鼠皮制作褥子,谁的心理也难以承受。产品自然不会有销路。
任何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特定的文化背景。在国际市场竞争中,掌握这种文化背景,有益于打开畅销商品的秘诀。如:瑞士雀巢有限公司一九八四年在中国作推销雀巢的广告宣传时,用了一句精妙的也是地道的中国官方普通话——“味道好极了”,使雀巢咖啡在我们这个有多种繁杂的社会习惯的国家妇孺皆知,这种典型的具有中国民族性的语言,消除了西方人与中国人在喝饮料习惯上的心理距离,投了中国人所好,有效地开拓、占领了中国大陆的咖啡市场。又如:“万宝路”的广告宣传带有浓厚强烈的美国西部色彩,以极浪漫潇洒的雄风投合了当代中国中青年一代的求新心理。但为了消除中国老年人由于历史原因而产生的对西方过分浪漫性的心理障碍,“万宝路”的广告商在电视上采用了让中国人穿上传统的长袍,拉着传统的二胡琴,奏出的却是“万宝路”永恒不变的主旋律,从而满足了中国老一代消费者的自尊心。
因此,在很大程度上,我们可以说,商品的渗透,就是文化的渗透;商品的竞争,体现为文化的竞争。我国有许多商品并非质量低劣,然而到了国外却销路不畅,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缺乏文化谋略。
(《论商业文化》,胡平著,中国商业出版社一九九一 年一月版,7.00元)
品书录
孙在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