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从事多年文物考古工作,发现事同此理。一个世纪以来,特别是近十几年来,考古学的新发现不断使世人瞠目结舌。我们一边赞叹我们的古文明原来如此辉煌,一面却愈感我们对自己的文明史竟然如此无知。渊博的考古学者们穷其精微,写下浩瀚的煌煌巨著。他们可以从某一种陶罐口沿倾斜的角度,从某一个甲骨文字符运笔的力度,敏感地判断出所包涵的神秘信息。但是,翻阅一本考古发掘学术报告集,对于一般读者来说,太枯燥、太不得要领了。即使是专业考古人士,也多是撰写专题论文时查询资料,大概很少有人以此为消遣的。我总盼望考古学大师们能在百忙之中做一点华罗庚教授那类的工作,让受过中等教育以上的人们,能够多享受一些原本属于他们自己的历史财富。比如说,我们整天讲五千年文明古国,是根据什么算起的呢?我们的祖先是在黄河这一个摇篮孕育长大,还是在广袤的山川间先后独自走向文明的?当我们的祖先创造文明时,与其他地方诞生的文明有什么关系吗?哪些地方具有人类不约而同的一致性,哪些地方是我们独有的胎记呢?
也许我翻阅的这本书,郑重先生所著《寻找中国的金字塔》,给读者讲述的就是这些有趣的事情。同样有趣的是,郑重先生不是吃考古饭谋生的,他是《文汇报》的资深记者。所以我的第一感觉是饭被别人吃了。正如作者在后记中自谦所称,是以外行“敢尝天下鲜”。有此梗介,读此书时也许就格外挑剔。再有大概就是出于对记者的偏见。过去多次接受过记者采访文物考古重大发现,但探寻的焦点往往集中在新闻轰动效应的定位上,比如请问这是不是中国之最?这能不能算是世界八大奇迹?能不能列入考古十大发现?也看过一些有分析、有深度的报道,但似乎凤毛麟角。
掩卷之后,就不再是怀疑而是感动了。
首先此书搜集资料之全,足够编写一部大学考古学通论的上古部分。包括最新的一系列考古发掘成果,一系列最新的考古学研究理论,大都囊括。
其次,作者十分重视中西文明史的对比。在学校读历史,中国通史与世界通史是两门功课,分别考试计分。谁还有闲心把它们揉在一起琢磨呢?如今正值东西方文化的大交汇、大冲撞,比较其异同再次成为大热门。所以回过头去看看根上的异同自然是大家所关心的。
这本书还介绍了当前探索中国文明史的焦点话题:
——中国文明的诞生不是过去所认为的一元的,有可能是从各大河流域多元产生的。至少长江流域的功劳不亚于黄河流域。
——中国文明诞生的年代应当早于史书所载的夏、商、周时代,也许应划在公元前三千年,甚至大胆地向公元前六千年追寻。
——中国文明诞生的重要基础农业的诞生也是独立的。极富特色的小米和水稻的驯化,最终养育了这支优秀的人类文明。
——中国文明诞生的地理人文环境,铸就了这支文明的性格,其优点与缺点,长处与短处,至今仍深入骨髓。
新闻记者的手笔当然是流畅而生动的。但是为了表明立论的学术严谨性,作者似乎也难以逃出考古学家考据的窠臼,大量引证了原始的、琐碎考古记录资料,很大程度损坏了可读性。我以为这类列举对内行是不必要的,他们自会去检索更原始的第一手资料;对外行也是不必要的,读者往往会大段的跳过去阅读。或许也是出于同样原因,整书的谋篇布局也稍嫌混乱,似乎缺乏一气呵成的整体感。总之这是一个很大的难题,如何用通俗有趣的形式去表现考古发掘呈现出的文明史,这是不应该苛求于热爱古文明的新闻记者的。也许考古学界今后因此会更加注意开拓这块尚荒凉的园地。
(《寻找中国的金字塔》,郑重著,上海书店一九九四年三月版,25元)
品书录
李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