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法国《读书》杂志第二一七期(一九九三年十月)上的一篇调查报告,才知道瑞士苏黎世还有个笔迹学学院。该院毕业的笔迹学家克洛德·桑托瓦刚刚发表了她的新作《笔迹学入门》。她认为笔迹涉及写字者的整个身心,从笔迹中能看出一个人的健康状况、精神状态、性格、私生活甚至性爱倾向,所以她经常像算命一样为人进行笔迹分析,每次收费六百法郎。收费昂贵的原因是笔迹分析并非常人所能胜任,分析者必须具备丰富的语言学、心理学、文学等方面的知识和修养,才能洞察入微,并用寥寥数语准确地表述出来。桑托瓦本人不仅通晓多种语言,具有心理学专业的文凭,还曾夺得国际象棋赛的冠军。
桑托瓦进行笔迹分析的条件是让被分析者在一张白纸上自由地书写。为了不影响笔迹的真实性,白纸上不能有格子或线条,写字只能用自来水笔或圆珠笔,不能用铅笔。书写者不能听写,更不能写谎话。相反,字迹潦草甚至无法辨认倒不要紧,因为桑托瓦从来不看文字的内容,而只看字体的力度、形状、大小、倾斜程度等等。例如一个人心律不齐,字迹的力度就不一样。法国《读书》杂志为此特地从十余位作家的手稿中各抽出一页,在绝对保密的情况下让她进行笔迹分析,以便看看她的结论与这些作家的实际情况是否相符。结果令人吃惊,至少也是八九不离十。例如她对新小说作家菲利普·索莱尔斯的评语是:
身体结实,精神坚强。此人充满智慧,富有男子气概。他理解周围的人,擅长分析别人的心理。他做事有条不紊,沉着冷静。他依恋朋友,很重感情,爱着许多女人。他雄心勃勃,善于交际,脑力活动繁忙。他独立自主,不受拘束,这是一个很会享乐的幸运的男人。
索莱尔斯惊叹“这些评语多么贴切!……我的笔迹符合我的性格,就像一张身分证。”女作家阿梅莉·诺东布看了关于自己的评语后也认为简直不可思议,并且从此打消了对于笔迹学的一切怀疑。桑托瓦自称在分析作家的笔迹时,准确率为百分之百。分析普通人的笔迹,准确率为百分之九十五。分析同性恋妇女的笔迹较为困难,她虽然知道这类人的字体通常都笔划生硬、棱角分明、雄健有力,但分析的准确率只能达到百分之五十五到六十。另外,艾滋病和癌症的早期症状也不易察觉,因为它们不如心血管症状那么明显。相反,凡是故意改变的笔迹都逃不过桑托瓦的眼睛,因为一个人在改变笔迹的时候,必然要放慢写字的速度,所以她一下子就能看出来。桑托瓦认为,伪造笔迹到以假乱真的程度,就像伪造伦勃朗的名画一样,虽然不是不可能,但做起来极为困难,至少她迄今为止还没有看到过伪造得如此成功的笔迹。
当然也有人对桑托瓦的笔迹分析表示异议,现代文献手稿学院的研究员路易·哈伊就认为笔迹学不是一门科学。他的工作是利用激光和全息摄影等科学手段来测定一份手稿是否自始至终都出自一人之手,以及手稿是否是逐日撰写,同时根据笔迹的陈旧程度来确定写作的年代。他认为作家的性格与其作品并不一定互相吻合,例如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克洛德·西蒙,和西蒙家乡的那个邮递员一样都属于多血质的外向性格,可是西蒙影响了当代的散文,而同样性格的邮递员却依然在送信件。他还认为从科学上来说,笔迹和性格之间没有任何联系,性格是属于上个世纪的、已经过时的分类概念,现代的科学研究不会在分析什么性格,正如不能科学地分析命运一样。虽然笔迹像人的面孔、走路姿势和言谈举止那样会给人留下印象,但是仅仅根据这些表象来判断一个人是企业主还是小职员,往往很容易得出错误的结论。
哈伊承认每个人的笔迹不同,因此笔迹像面孔一样包含着值得研究的信息。不过他指出笔迹学的依据是真实的笔迹,不应该像星相学那样神秘。桑托瓦的笔迹分析却故弄玄虚,使笔迹学变得神秘起来,似乎笔迹后面隐藏着人的秘密,哈伊宣称他反对的正是笔迹学中这种非理性的成分。
远眺巴黎
吴岳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