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BB94211701>
《读者文摘》近年来以各种语言出版,销售已遍及世界各国及地区,读者号称有一亿之众,确是世界行销最广的一本文摘性杂志。据本书作者海顿里所述,《读者文摘》的创办人丽拉·华莱士与德维特·华莱士夫妇。他们都是传教师的儿女。威廉·德维特·华莱士,友人们都唤他为华莱,一八八九年出生于圣·保尔,是一位长老会传教师兼麦卡里斯特学院希腊文教授詹姆斯·华莱士的儿子;由于是传教师的儿子,所以性格上深受家庭的影响。他那位结婚已六十年的妻子丽拉·艾奇逊·华莱士也是个传教师后代;而华莱早年雇用的《读者文摘》的编辑和职员,也大都是传教师的子孙。
在世纪递嬗的时期,传教师的子女以调皮捣蛋著称。他们不能墨守以基督教新教徒为主流所传下来的清规戒律,这些是新教牧师希望大家能努力遵守的,而这些传教师的子女却采取一种反叛态度。华莱成长为一个不安分的爱开玩笑的青年,他热中于赚大钱,这癖好正与他父亲的清贫自守相反。他违背了父亲的希望,只读完大学二年级就辍学就业,在圣·保尔出版公司工作。圣·保尔出版公司以出版农村读物为专业,他建议出版一种节载政府农业报告的杂志,但不获公司老板的同意,而且借此辞退了他。幸而公司老板还是给了他七百元奖金,作为新出版物的开办经费。
华莱有了这一笔七百元的开办费,就办了本农业报告文摘,出版后又去农场工人处捱家捱户推销。在他销售这本杂志时,又忽发奇想,要给一般读者办一本节载报刊文章的杂志,这种想法并不是一种新意见,但像另外一些中西部的梦想者一样,华莱想步汽车大王亨利·福特的后尘,从事一种大规模的生产。他认为美国人很少时间读书刊,他就要帮助他们既念了书又节省了读书的时间。他从各种报刊的材料中,选取那种引人兴趣的文章,加以缩写,供给大众阅读;他要把刊物办得像西红柿浓菜汤一样。
第一期《读者文摘》出版于一九二二年二月,选载了和缩写了各类的精采文章,这些文章堪为尔后七十一年编辑选用文章的规范。其中有男女成功人物的速写,有人情味浓重的故事,有关日常生活有用的建议,而能成为日后《读者文摘》标准性的材料——自我帮助的生活艺术等,以后华莱又在缩写文章中注入幽默的笔调,还有些栏目如“生动的语言”,“笑是最佳良药”,以及“在美国生活”等。这些都是《读者文摘》最受欢迎的篇章。
后来,《读者文摘》又登载了关于两性问题的文章,对有关两性问题的消息,采取了向前看的态度,总比其他商业性刊物超前一步。华莱努力登载有关性卫生的文字,如在二十年代中就提倡“节制生育”,(当然是指婚后的性生活)他还巧妙地讨论性病问题(《读者文摘》是最先公开谈到“梅毒”二字的)。但刊物谈到有关性的问题,总在公共道德容许的范围之内。到了三十和四十年代,《读者文摘》推出了《论童贞》和《说节欲》两篇文章,掀起了一个反对男女在婚前发生性行为的运动。
杂志的健康成长,使德维特更关心千百万的美国人。开始时,杂志反映了二十年代的道德价值观、心智与企业成功的信条。一九二二年德维特和他的新娘在纽约普莱中特维尔一处有车库的公寓开始他们的婚后生活和《读者文摘》的编辑发行工作。十年后,杂志的总部就扩展到了“大街”一带,一九二九年迁到北却巴卡一处绿色草地附近,到了四十年代,《文摘》便成了一个忙碌的编辑工厂——而且工资较高的地方,每一行业都有指定的编辑和助手在忙碌地阅读该行业的出版物,然后加以缩写,以符读者便于阅读的愿望。
他们有出色的生意头脑和直接发行,这是美国历史上最闻名的直接发行。《读者文摘》日益扩大,为了保证新材料的来源,编辑部直接与各杂志订立合同,取得缩写和重刊权,还与其他杂志约定,由《文摘》供给稿件,有关杂志刊出后,然后加以缩写,再由《读书文摘》以文摘方式重行发表,这一行动在于抑制中间人的从中渔利。最出名的例子,即《文摘》曾刊用一篇题为《突然死亡》的文章,这是一九三五年发表的,以后由全国报纸转载,改为连环画和摄为电影短片,都是《文摘》独家经营的。
《读者文摘》不但因文化传播和意识形态而成为一种传媒力量,而且是一种右翼保守和反共产主义的势力。它成为揭露克格勃暗杀行动的喉舌,而且是中央情报局和联邦调查局透露官方消息的渠道;因为这种新闻可以通过美国和外国的读者群而散布给全世界的广大人民。在臭名昭著的麦卡锡反共行动十分猖狂的时期,杂志还是麦卡锡法西斯行为愈演愈烈的助燃剂,杂志攻击了美国的工会运动和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言行,因而是美国保守及反动势力的有力工具。
虽然华莱在事业上如此保守,但在生活里他却极为放纵。他酗酒、抽烟,甚至和丽拉的侄女裘蒂发生不正当的男女关系。裘蒂和她的丈夫弗里德·汤逊原定为华莱和丽拉的接班人,丽拉发现他们的丑行后,便把裘蒂夫妇放逐到澳大利亚,再不提接班的事了。从海顿里所写的篇章看来,华莱不过是个影子角色,读者不知是什么使他成为标帜人物,他是个缺乏自信的人,在人群中显得羞怯,他欣赏奢华生活,没有子女,把成百万的钱捐给麦卡里斯特学院。他就稳坐在他的城堡里过着自得其乐的日子,广读书刊,使他在脑中形成次一期《读者文摘》的内容。
华莱及丽拉在八十年代早期去世后,《读者文摘》则更为风行世界,办了许多不同的语文版本,内容除了加入本地色彩外,基本上还是宣传美国的现代文化。华莱生前曾经说过,死者双手紧握,把一切拖入坟墓,除了他带不走的东西。他的灵魂至今还在《读者文摘》编辑部大厅里徘徊。本书的作者海顿里说“华莱创造一种公式性的杂志,任何人都可予以仿效。华莱分散了他的财产,但从墓里紧紧抓着他的杂志。
本书作者约翰·海顿里现年五十四岁,曾经做过纽约一家罗马天主教小出版公司的编辑主任,达十年之久。以后这家小公司决定不再出版天主教书刊而发行无名诗人的诗作后,他离开了这家出版公司,和妻子带着四个儿女决定以一年时间漫游全国,但是他整整化了七年,才完成他的旅程。他们自己教育子女,最后在圣·路易斯安了家,创立了一所专门放映原版外国影片的电影院,同时出版一本文学刊物。他说他是一家之主,可是四个儿女都穿着救世军施舍的衣服,“他们是四个地道的乡巴佬”,而且太穷了。
海顿里回到新闻事业的主流之中,成为圣·路易斯杂志的编辑人,然后全家又迁回纽约,他进了《庇詹》杂志的编辑,工作了八年,以后就辞职写这本《读者文摘》的成功史,他说华莱永远是位伟大的编辑人和出版人,并是个历史上拥有钱财和读者群的人。
他说,《读者文摘》是美国的全部生活,而且是他可以响应的一种善行,如果人们不理采《文摘》所刊愚蠢的政治性文章,而着眼于杂志的另一半篇幅,他们就可以读到一些新闻事业中伟大人性的故事,那里有大量的美国轶事,既有幽默又有剪影,做大事的人和完成伟大的工作。他曾经出版过两本著作:《美国的小城故事》和《作家德莱赛传》。
John Heidenny,Theirs Was The Kindom,Lila andDewitf Wallace and the Stories ofthe Reader’s Digest,NewYork,W.W.Norton & Company,701pp.
西书拾锦
冯亦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