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惜书上没再讲皇帝后来是不是给徐孝妇赐了匾或者别的什么。真是可惜。真的,知道崇祯皇帝对此事有何看法,那会很有意思。这位性格内向的年轻皇帝应该是有些想法的。
他相信汉阳令的报告吗?相信又怎么样?不相信又怎么样?
以现代医学的观点看,这故事当然很假,很不正经。一个人给自己剖腹,切下一块肝,不用麻药,也不消毒,居然没事,下地就能干活了,什么都好好的。真有这种事,岂不叫现在的医生们羞煞?
问题不在咱们这头。问题是古人似乎都比较天真,容易听信这样那样的奇人奇事。汉阳令当真了。写《北略》的计六奇显然也很当真,尽管在明清的笔记作者中他还算得是态度严肃的,并不觉得自己是在写荒诞小说。他这本书里多半是历史。计六奇不是蒲松龄。
那么,崇祯的智商怎么样?
这位眼睁睁看着江山旁落的皇帝,你说他什么毛病都行,说他任性,狭隘,没肚量,沉不住气,缺乏领袖魅力,不善于笼络人,没能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都对,可就是不能说他昏聩,麻木,不上心思。事实上他可能是睡觉最少的皇帝之一了。他不是糊里糊涂丢了江山的。因此我敢说,对徐孝妇这件事,皇帝心里是明明白白的:下边的人在糊弄他呢。
《明季北略》没讲完的故事,就让我用猜想来续完吧:
那天上朝,有人给崇祯念了杨四的奏章。没等念完,皇上便恼了,很不屑地问:“这个杨四是什么人?”
皇上心里其实是想说,他杨四当联是什么人!
边上另一位大臣奏明陛下,汉阳令杨四忠于朝廷,恪尽职守,廉洁奉公,为人正派,体恤百姓,爱民如子,兴修水利,热心教化,有儒家风范,等等。总之,听上去是个很模范的县官,很肯替皇帝笼络人心,做一些扎扎实实的工作,倒叫皇帝不好意思泼他的冷水。
皇帝明白,这年头人心可是顶要紧的一样东西。人心不古,天威不振,匪患不止。这边一个李自成,那边一个张献忠,身后还有满人的凯觎和侵扰,情况是够糟糕的。而满朝文武——崇祯将他们一个个地睨过一遍,这当中又有几人是和他同心同德的?好比在一个老板的雇员中,总经理、副总经理、所有的部门经理,都在做着自家的生意,都有第二职业。当然他们也都感到随时有被老板炒就鱼的可能——第二职业就更重要了!的确,在短短的几年里崇祯换过好几个宰相。有的还被他砍了脑袋。皇帝可没觉得他砍错了谁的脑袋,他更多地记着官员们结党营私,搞假冒伪劣,搪塞他,敷衍他,给他戴高帽儿,和他耍心眼儿的一面。但不管是哪方面的错,君臣关系紧张是个事实。崇祯有时也真心愿意缓和一下这种关系。那好吧,这一回,徐孝妇这件事,就依了杨四和朝中大臣们的说法吧。他虽没有读荒诞小说的幽默感,但政治需要,他还是懂的。反正褒扬孝顺总是好的,由孝及忠是顺着同一个道理的。朕就当一回傻子,由他们糊弄一回吧。
当然,考虑到崇祯的性格,他不会这么爽气,必定还得忸怩一会儿的,好让大臣们明白他其实并不很傻。
故事续到这里,你觉得怎么样?基本上对景吧?或者你觉得我续得不好,你自己续个试试。
抒臆集
李杭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