勒内·波莫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便开始研究伏尔泰的通信、生平和作品。他主持编写五卷本的伏尔泰传记,在伏尔泰诞生三百周年之际,终于完成并出版了最后两卷。法国《读书》杂志为此采访了他,在第二二八期(一九九四年九月)上刊登了他为伏尔泰辩护的谈话录。这个谈话录值得向中国读者介绍。
达朗贝尔、雨果等许多人都指责伏尔泰逢迎权贵,波莫承认这是事实。不过他指出在十八世纪,法兰西喜剧院由四位公爵和重臣掌管,剧作家若要上演自己的作品,首要条件是获得宫廷的赏识。伏尔泰起初希望像拉辛和布瓦洛那样成为宫廷诗人,但是在启蒙运动的发展过程中,出于斗争策略的考虑,他曾以比较开明的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二世、俄国女皇叶卡特琳娜二世、路易十五的情妇蓬巴杜夫人等权贵人物作为靠山。他固然因此吃过苦头,但在关键时刻也确实得到过他们的支持。至于说伏尔泰哗众取宠、爱出风头,这是他天性使然。他从小就喜欢引人注目,具有演员的天赋。他一生不断地写戏,还亲自参加演出,以至于言谈举止都不免有夸张之处。我们不能由这些个人的特色,便断言他人品不佳。
伏尔泰本名阿鲁埃,出身于资产阶级家庭,为人精明,善于经商,不过说他全靠投机倒把发财却有失公正。他最初是在王室的奖券赌博中致富的,发行这类奖券的意图是让买得起奖券的王室成员获利。他利用了管理规则方面的漏洞,和四五个朋友成立了一个公司,买下全部奖券,自然就获得了全部利润。有一次洛林公爵发行类似的奖券,他赶去购买。人家告诉他:“您不是洛林人,不能买。”他回答说:“什么?我名叫阿鲁埃(Arouet),洛林就有个叫阿鲁埃(Haroué)的村庄!”十八世纪的人对拼音不甚讲究,眼睁睁地看着他把奖券买走了。他把赚来的钱投资在军需品、终身年金保险等可靠的领域,把钱借给国内外的王公贵族和有朝一日可能对他有用的人。他既懂经商,又能利用各种关系,财富自然是越来越多。
一八七七年,为了阻止人们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有个化名阿梅尔·德·凯尔范的人,出版了一本名为《伏尔泰,他的耻辱、罪行、作品及其社会后果》的书。这是一本狂热的论战小册子,其中引用了一封致南特的一位船主的信,这个船主专门把黑奴运到纽约贩卖,以此来证明伏尔泰是靠贩卖黑奴发财的。然而这封信没有注明出处,也从未有人找到过这位船主的任何线索,可见纯系捏造。我们在他的小说《老实人》中,看到黑奴被砍掉手脚,命运悲惨;他还发起过运动,要求解放弗朗什—孔泰地区的农奴,这些都证明伏尔泰不可能贩卖人口。当然,他作为菲尔奈这块地产的领主,确实曾反对为穷苦的农民扫盲,怕他们有了文化就会离开乡村,使土地无人耕种。不过他虽然犹豫再三,还是创办了一所学校。
有人认为伏尔泰是个反犹太主义者。因为他有过许多对犹太人不利的言论,但是他反对的是犹太教而不是犹太民族。在他看来,上帝只把犹太这个小民族作为选民,而置其余的人类于不顾,这种教义是不能接受的。《旧约》里有许多异教的野蛮风俗、残酷的屠杀,因而犹太人自认为比其他民族优越是毫无根据的。伏尔泰的上述观点,与二十世纪反犹太人的种族主义毫无共同之处。
伏尔泰在私生活方面也备受攻击。有个叫罗杰·佩雷菲特的人竟写书诬蔑他是同性恋者,属于一个始终支持他的“鸡奸团伙”。伏尔泰在青年时代接近过同性恋者的阶层,但是毫无疑问,他爱的是女人。他与女性的关系人所共知,而且她们为数甚多。伏尔泰身体脆弱,身边需要有一位结实的、值得他信任的女性,这类女性中最出色的是夏特莱夫人,其次是德尼丝夫人。有许多人以为伏尔泰是自称有病,否则不会活到八十四岁,亲眼看着对手们在他之前死去。其实他是个真正的病人,消化不良,所以特别消瘦。他出生时就奄奄一息,长大后也是在床上的时间多,因为他站着感到吃力。一个自以为有病的人是不会活得如此长久的,不过他在医学上是一个特例:他的一生病痛不断,却有着异乎寻常的生命力。
远眺巴黎
吴岳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