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知道,美学需要变革,需要革命,需要开新生面。
但这又谈何容易!美学危机非自今日始。“美是难的”,两千多年前柏拉图这无可奈何的感叹几乎成了先知的咒语,其后一代一代哲人都用不同的方式重复这一哀叹!到了当代西方美学家那里,美的本质已作为一个理论上无法解决的问题被放弃了。因此,大智者或知难而退或弃论攻史或转移阵地,只留下一片美学革命的呼唤声。当然,也总有不识时务、不自量力或不怕牺牲者,坚守在美学阵地上,试图用自己的学术生命实现美学革命。杨曾宪就是其中的一位。《审美鉴赏系统模型》就是他用力十年完成的专著。
在据说已经到了对所有体系进行解构的时代,杨曾宪却费十年功夫弄出一个什么“系统模型”,这本身已经让人嗅到一些堂吉诃德的气息,又何况作者是自我标榜实现美学“革命”的!这不能不令人捏一把汗——保不住又是一部高蹈虚空酸儒沽名之作。对此,杨曾宪似早有预料,《模型》的《导言》,就是专门答疑解惑,并阐释他对自己的模型理性自信之根据的。
从《导言》中我们知道,作者是对美学内在危机作了深入考察之后选定自己攻坚方向的,当其时,国内美学正处热潮之中呢!因此,作者对自己所面临的理论困境、面临的悲剧命运都非常清醒。而他的自信,也正来自这种清醒,因为他已决定避开了传统美学范式的误区。由于审美与认识在反应和反映形式上的近似,传统美学往往不自觉地陷入反映——认识论美学的陷阱,使美在那里成了无解之谜。而杨曾宪运用系统模型,致力于解决“美在哪里”的问题,解决美的性质问题。借助于这一模型,杨曾宪揭示了审美鉴赏生成的若干规律即“怎样为美”。
当然,模型化毕竟只是一种方法,审美鉴赏的发生规律,只能从动物人社会人的类本质中探寻。在物理、生理、心理、文化四层模型的建构过程中,作者借用大量自然科学和人类学的考证材料,描述了审美发生的种种类型。这也是《模型》一书之所以长于传统美学之处:它为技术美学生活美学或美学的应用提供了真正具有可操作性的理论支持。
正因如此,杨曾宪这部著作从传统美学眼光审视,不是高蹈虚空,而是出“规”破“格”。这或许正是他追求的效果。
(《审美鉴赏系统模型》,杨曾宪著,人民文学出版社一九九四年版,13.00元)
品书录
王培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