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想三十多年前初读《北京图书馆善本书目》时,看到目中有那么多可称一级国宝的奇书名品都注明周叔<SPS=0348>先生捐赠,令人目眩神摇,不由纳罕:叔<SPS=0348>先生的藏书何以如此之精?后来才知道叔<SPS=0348>先生收书悬有“五好”标准,要求字体好、纸墨好、题识好、藏印好、装潢好。这确是别具手眼的赏鉴大家的作略。若仅求其名,以多为胜,以他所处的时代和个人财力而言,会有更多的宋元刻本入选他的自庄严堪。如今我们看《自庄严堪善本书目》中所列宋元刻本,不是海内无二孤行之帙,就是素有盛名不可多得的佳本。
这些精本都是可遇而不可求之物,若非锲而不舍地追求,绝难到手。《周叔<SPS=0348>传》中列举了许多书的来龙去脉和到手经过,不难体会到叔<SPS=0348>先生为此花费了多少心血。事实上凡通收藏之道者,都会知道有些东西能否到手,不完全决定于财力充裕与否,多少要看机会与缘分,有时还要动些脑筋。以叔<SPS=0348>先生收藏的元荆<SPS=1631>家塾刻《春秋经传集解》而言,全书仅三十三卷,先收三卷,继收六卷,再收二十三卷,至此仅缺卷一一卷而已,不料此卷竟要十六年后几经周折方才到手。过去只知道这一卷书以黄金一两易得,看了此传才知道原来书主索价奇昂,反复磋商,始终不成,最后还是托亲友借机与书主一言敲定,使书主无法反悔才买到的。
叔<SPS=0348>先生收藏的精品名书在一九五二年捐赠北京图书馆后,社会情况已发生变化。宋元精本归国家典藏,不能再像以前那样随便在私人手中流传。叔<SPS=0348>先生雅好收藏,积习依然,开始移情于当时还不大为人注意的明清以来活字本和精刻本,所得十分可观。传记中着重介绍了他的七百多种活字专藏,其中确有不少难得的珍品。过去以活字印书没有打纸型一说,排好版印一次就把版拆散,不是如《红楼梦》之类小说,是不会重排再印的。活字印书不像雕板印书那么方便,有版片在手,可以随时取出添印,所以流传到今天,一般活字本都比木刻本要稀罕。传记中提到的明铜活字印本不必说,那是素有定评的珍本,即使道光年间木活字印本《道光御选唐诗全函》恐怕一般人也难得一见。书目中几乎都没有著录,近今常见之书只有魏隐儒的《中国古籍印刷史》提到它,说世不多见。北京中国书店曾展出此书,则说是铜活字印本,小巧玲珑,确如传记所说。
《周叔<SPS=0348>传》笔墨生动,措辞朴实,内容丰富。可惜稍有错处,虽经勘误,仍有未尽,读者不可不知。略举数例如下:86页《清波杂志》作者为周<SPS=0877>,<SPS=0877>误为辉;100页“黄冈陶子麟”,“黄冈”误作“黄同”;同页《方言》为宋庆元本,误作“宋元庆本”;89页末行“从朱墨二色发展为朱、红、蓝、黄四色”,以朱、红二色对举,恐亦笔误。书中论各代刻书之事,有引述文献致误者,如91页说明人把《诗话总龟》改为《诗总》就是一例,猜想此段文字或许引自张秀民先生的《中国印刷史》。其实此书本为宋阮阅编,原名《诗总》,宋代印本即已改称《诗话总龟》。虽然《诗总》原书今已无传,但绝不能说明人把《诗话总龟》改为《诗总》。当今关于目录版本的论著常有莫名其妙的错误,也有辗转袭用之误,不可不慎。
(《周叔<SPS=0348>传》,周慰曾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一九九四年四月版,6.60元)
品书录
林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