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在小说中对琴曲《广陵散》也有描述。相传此曲即《聂政刺韩王》。嵇康临刑前奏此曲,并叹《广陵散》从此绝矣!但琴曲《广陵散》仍见于一四二五年朱权编的《神奇秘谱》,未成绝响。神奇秘谱》中《广陵散》的序则言嵇康于古人处学得此曲(实非人,乃鬼),并应允誓不传人,其临终时先顾日影而弹,即计准时间,一曲既毕即行刑,可见其豁达从容。自以为此曲将成绝响,不料其甥袁孝尼已偷偷地于静夜听学此曲得三十三拍(段),后再续全曲。可见当时琴曲的创作观念是,一曲非必由一人全作,弹琴之人若领会其曲意,亦可顺其曲意续作。作曲家这一概念古代并不如近代清晰,创作空间在演奏者手中更大。
金庸显然是熟读《晋书·嵇康传》的。他亦不讳言对嵇康任侠性格的仰慕(借曲洋口中道出)。而《笑傲江湖》借古琴谱之特征为灵感,引申出武林中人误以为琴谱是武功秘笈,可见金庸明了琴谱的特点。书中有关音乐的描写自然是出于小说家的想像,但大体上作者对琴谱及音乐意象的运用是颇为准确的。
古琴的减字谱,其实是把汉字的部首及偏旁作为符号,把演奏的手法指示缩写成为谱字。而原来的指法指示,是一句句表达出来的。换言之,琴谱即用汉字的偏旁把一篇指示演奏的方法缩写成符号。如:<SPS=2465>念名十勾五,即用左手无名指按第十徽(谱字的上半),右手勾第五弦(谱字的下半)。所以看起来似汉字,但一般人看不懂,《红楼梦》里宝玉看黛玉之琴谱就曾认为是天书。不懂琴的武林中人误以琴谱为武功秘笈是合理的误会。其实琴谱主要指示左右手动作的配合,手指与手的姿态颇有舞蹈成份,亦多少与武功的剑谱、拳谱相似。由于琴谱乃指法谱,非音高谱,故不能像西方五线谱或简谱般视奏,而需奏者按谱指示熟练全曲后,不用再看谱摸索,才可正式演奏。而电影《笑傲江湖》中令狐冲要证明琴谱非武功秘笈《葵花宝典》,于是用三弦奏出该曲,就明显地表现出编导对古琴谱及中国器乐实际操作的无知。
首先,曲洋与刘正风二人合奏《笑傲江湖》,书中之琴箫合奏是古琴传统中常见的形式,但电影中刘正风吹的是横笛,非洞箫,已大有问题。笛有膜,嘹亮的音色与音量定盖过古琴,故琴不与笛合奏,笛亦为琴人所远之器。曲、刘二人琴箫合奏,亦绝不可能容令狐冲用三弦加入,因三弦与横笛一样,在音量上定会把古琴淹没。而在文化观念上,三弦被认为是低俗的乐器,是不会被接纳在琴箫的幽雅乐音中的。这并不是褒琴而贬笛与三弦,而是在历史上的中国社会确曾出现过这种观念,说故事要令人信服,应求合乎该故事的时代背景;就是今日的中国器乐合奏组合,也没有古琴与笛子、三弦的合奏!因音量与音色不相配也。况且弹三弦亦不能视奏古琴谱,因先要译成音高谱才行。第二,电影画面上曲洋弹的是古琴,但声带出的是古筝声音。这种无知的错误在港台古装电影、电视中屡见不鲜。若懂一点音乐与文学,则不会如此错乱!导演或编剧在音乐与画面上的处理自然有其戏剧及电影上的理由,但这些“成功的”画像与造假的音响(古琴出古筝的声音)却由于电影的卖座已根植于对中国音乐不大了解的观众脑海中,其误导之处,在一般人对中国传统音乐无知的基础上,加深了不必要的误解。外国电影鲜有在画面上出古键琴(harpsichord)而在声带上放钢琴(piano)的不专业做法,大陆电影亦相对地较少出现琴、筝不分,箫、笛相混的情况。如《秦颂》一片,故事自然是虚构,但片中的古琴影像与声带一致,并无造假与误导。港产片何时在这方面可达专业水平?
短长书
余少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