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05年第4期

稳中有变  突出能力考查

作者:于建坤




  备受考生关注的《200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以下简称《考试大纲》)已经出台。
  与去年相比,今年的大纲在考试内容和范围方面没有原则性的变化,只是考虑到部分省、市自行命题的
  实际情况,对部分学科的试卷结构进行了少量调整和变化。这些调整和变化将对考生备考产生哪些影响,
  如何把握变与不变的关系,在备考中应遵循哪些备考原则?记者就这些问题,访问了高考专家、华中师
  大一附中语文高级教师胡茂良老师。
  
  [三方面调整变化]
  限于部分内容和范围
  
  记者:2005年高考大纲取消了语文、数学、英语题型在试卷中所占分
  值的限定。以语文为例,2004年高考大纲所占分值限定:语言知识和语言
  表达,9题,30分;文学常识和名句名篇,1题,4分;。古代诗文阅读,6题,
  26分;现代文阅读,8题,30分;写作,1题,60分。今年则取消了这个限
  定,不再规定各个题型所占的分值。取消这个限定意味什么,对各省市的自
  主命题有利还是有弊,会给考生带来哪些不利影响?
  胡茂良:今年的语文高考大纲中,取消了试卷考查的各类内容的题
  量、赋分及各类题型的占分比例的限定,取消这些限定的最直接的原因,
  是扩大分省市命题的自主权。2004年,高考实行了较大规模的改革,全
  国共有15套高考语文试卷(全国卷共4套,分省市命题的共有11套),但
  因为一是高考命题模式仍为全国统一高考下的分省市命题,分省市命题必
  须严格依据全国统一的考试大纲;二是为稳定起见,需要平稳过渡,所
  以,2004年的多套试卷(除上海、北京外)仍然挣脱不了“统一命题”的
  模式,只不过由原来的独生子变成了多胞胎而已。但经过一年的平稳过
  渡,得到了命题自主权的省市希望能命制出有本省市特色、有创新的高考
  试卷宋。可以说,考试大纲的这个变化是顺应了自主命题省市的共同要
  求。取消了这些限定后,尽管各省市命题仍然要依据统一的考试大纲,
  但命题的路子一下子就拓宽了很多:考试的内容还是这些,但放在哪一个
  区域考,采用什么形式考,各个考题占多少分值,就有了较大的自由操
  作空间了。2005年的分省市命题,试题的内容比重和
  结构形式等,将会出现较大的变数。这样一来,在某
  种程度上将给考生带来一些心理上的压力。有的省市可
  能会在考试大纲正式发行后,再根据本省市的特点和要
  求,相应地制订出一份考试大纲的说明来,以规范今
  年本省市的高考命题。即使不这样作,考生也不必惊
  慌,这种变化更多是侧重于形式上的,人还是这个人,
  换个帽子戴,换身花色样式不同的衣服,难道就认不
  出这个人来了吗?
  记者:今年语文大纲中把去年“加。的内容,不列
  入2004年度考试范围”这一条规定也取消了,比如去年
  文学常识和名句名篇中“记忆中国重要作家的时代及代
  表作”、“识记外国重要作家的国别及代表作”、“识记文
  学体裁常识”,以及古代诗丈阅读中“理解与现代汉语不
  同的句式和用法”都加了“*”号,表示当年不会考这些
  方面。今年取消了这项限定后,则相对扩大了考试的范
  围,是不是意味着考生的负担加重了?取消这个限定后,
  考生应该怎样复习备考?
  胡茂良:考纲中取消星号后,从道理上来讲,确
  实相对扩大了复习考试的范围,但并不意味着增加了考
  生很重的负担。“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以往加了星号,只是不对此考点进行单项考查罢了,考
  生在阅读理解文言文时,需要用到这方面的知识。近
  几年的翻译题中,对此考点也时有涉及。因此,历年
  来对这个加星号的考点,师生在教学和复习中,都给
  予了足够的重视,取消了星号,并不意味着增加了额
  外的负担,照以往的方法复习就行。文学常识和默写
  名句名篇,这几年实行的是轮换出题的方法。因为二
  者同属识记的内容,在同一份试卷中,如果二者都考,
  就会减少能力题考查的量。近几年实际上考的都是默写
  名句名篇。取消了星号后,文学常识的内容必须纳入
  复习计划之中。它可能会给考生增加一点负担。各省
  市命题时,会有两种考虑:一是继续轮换出题的思路;
  二是合二为一,将二者综合在一起来拟题。有些自主
  命题的省市,可能要对本省的高考命题作出一些具体规
  定,到时再见机行事。
  记者:在去年考试大纲中,写作题要求考生“能写
  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及常用应用丈”,今年的表述调
  整为“能写记叙丈、议论文、说明文及其他常见体裁的
  文章’。“常用应用丈”和“其他常见体我的丈章”所指范
  围有什么区别?“其他常见体裁”指哪些体裁?要不要
  对这些体裁作准备,怎样准备?
  胡茂良:对于这种表述的调整,其实用不着大惊
  小怪。近几年的高考作文中,由于话题作文的“文体
  不限”,各种文体的作文精彩纷呈,用“四文”之
  说来概括高考中业包出现的诸多文体,已是捉襟见肘。
  这样的调整,更符合高考作文的实际,当然,这也表
  明考纲给了考生选择文体的更多自由。“其他常见体裁
  的文章”的提法无疑比“常用应用文”的面广得多。
  考生在考试中如碰到“文体不限”,尽管选择自己擅
  长的文体进行写作,无须对所有体裁进行专门的准备。
  记者:同2004年考试大纲相比,2005年考试大纲
  虽然有所调整变化,但与2004年基本上保持一致,体现
  了相当大的稳定性。从总的原则来讲,“稳”和“不变”
  体现在哪些方面?
  胡茂良:考纲的稳定相对于变化来说,稳定还是
  主要的。它的稳定,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内容
  方面的稳定,考点既没有增加也没有减少。二是以能
  力立意的命题思想不会改变。尽管取消了星号、解除
  了题型题量赋分值等限制,但可以肯定的是,高考对
  于能力的考查只会加强不会削弱。
  
  [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
  兼顾两个能力层级
  
  记者:在“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方面,高考命题
  是怎样考查考生基础能力的?
  胡茂良:在高考中,“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部
  分明确地分为两种能力层级,字音和字形属识记,它
  们主要是考查学生对语言知识的记忆和积累,属于语文
  能力最基本的层级。标点、词语、辨析修改病句、扩
  展语句压缩语段、选用仿用变换句式、语言表达简明
  连贯得体、修辞方法等,则属于表达应用,是以识
  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表达方面发展了的能
  力层级。
  前四个考点,主要进行单项考查,后五个考点,
  则被命题者和考生普遍看重。它们经常在语言表达主观
  题题群中出现,这一部分的试题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1.考查突出实用性。它着重考查考生运用语言的实际操
  作能力。2004年全国卷中的拟广告词、为新闻报道和
  天气预报写连接过渡的话、对对子,都极具实用性。
  2.考查体现综合性。这部分试题由原采对单一考点的考
  查,已完全进入到对多个考点的综合考查,你中有
  我,我中有你,对联中有仿写,有修辞;拟广告词
  既是扩写,又何尝不是简明、得体、选用句式、正
  确运用修辞方法呢?3.考查呈现开放性。这类试题旨在
  考查考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且大都能考查出学生的答
  题个性和创造性,因此,很多题目并不提供固定的答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