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4年第12期


解读“细节”

作者:李安全

更多经典:点此访问——海阔故事汇





  欣赏文学作品,固然要高度重视从整体上感知和解悟,但同样也不可忽视对精彩“细节”的解读和玩味。解读“细节”,就是要从简练的语言里感悟丰富的内涵,从寻常的事物中发掘新奇的意蕴,从形象的描述中琢磨深厚的情意。这里,最为重要的是要用审美的态度去亲近作品,用艺术欣赏的眼光去审视作品。具体地说,解读“细节”就是敏锐地捕捉作品中那些意蕴丰厚的“字眼”、句子或段落,再联系文本“咬文嚼字”,咀嚼感悟,玩索品味,作出“丰沛的阐释”。下面结合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几篇课文为例来具体讨论如何引导学生用艺术的眼光去审视文学作品的“细节”。
  
  李白《将进酒》:“五花马”臆测
  翻开一本本《中国古典文学作品选》或《李白诗选》之类的文集,我们都会发现,几乎所有文集都将李白《将进酒》(高中《语文》第五册)中“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的“五花马”解释为“名贵的马”。高中《语文》课本对“五花马”的注解是:“五花马:毛色斑驳的马。一说,剪马鬣为五瓣。极言马的名贵。”
  但是,只要你悉心玩味,就会感觉到,将“五花马”解释为“名贵的马”似乎并不十分恰当甚至有些不合情理。反复揣摩,仔细斟酌,好像应当把“五花马”解释为“一种珍贵的马的雕塑品”之类才更加符合文意。何以言之?理由如次:
  第一,诗中将“五花马”与“千金裘”相提并论,可见这“马”也是非常珍贵的,亦可谓千金难买。
  第二,从诗中“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可以看出,这里的“五花马”不应当是活的牲口。因为这里的“将”就是“拿”的意思,如果是活的牲口的话, “儿”就不可能“将出”来的。
  第三,在中国古代,马作为雕塑品之类的艺术品是非常常见的,比如“马踏飞燕” “铜奔马”等即是。而且,这类“名马”也是骚人墨客的心爱之物。
  第四,将“五花马”解释为“名贵的马”,把它当做活生生的牲口,也只是从字面上望文生义,也没有大量的例证来“支撑”。按照“例不十,法不立”的法则,这种说法也是完全可以“怀疑”或否定的。
  当然,因为没有能够很快地从古代诗文名篇中找到大量的“实例”来印证这一说法,所以只能叫“臆测”。但是,即使这种说法是不太准确甚至有失偏颇,它也可能会激发读者在阅读欣赏文学作品的时候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和阅读经验去发掘和创造。
  这里忽然又想起二十多年前读李白的《望天门山》时,以为其中“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两句具有十分丰富的内蕴,既是写景,又是象征。作为象征,其中的“孤帆”便是象征诗人自己,而“日”则是象征当时的皇帝。合而言之,诗人以雄浑壮阔的自然景象来反衬自身痛苦不堪的不幸遭际,表现的是诗人从长安流放楚江的孤独漂泊的痛苦,与杜甫的“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境界相似。——后来,偶然查阅一本《唐诗鉴赏辞典》发现,有学者亦是这样理解《望天门山》的意境的。当然,我们也并不因此就证明“孤帆”和“日”的象征就是“真理”,更不会欣喜若狂,因为诗歌鉴赏本身具有很强的个性色彩,常常没有绝对的正确与错误,只有优劣、高低和生熟之分。这也说明我们在鉴赏文学的时候更为重要的是要用自己的心灵去“接近”文本,走进作者所创造的艺术境界。
  
  《水调歌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初中《语文》第四册)是宋词中的名篇。众多的宋词鉴赏词典都对它有较为精细而全面的解读。但是,我们在引导学生欣赏的时候,更为重要的是要指导学生从理解语言人手,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去体验,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以求读出自己的个性,读出自己的“哈姆莱特”。因此,我们尤其要引导学生真正地走进“文本”,咀嚼品味,准确地“解读”文本。下面着重欣赏一个句子:“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转朱阁,低绮户”是写月亮的句子。一个“转”字写出了月亮从东到西的移动,角度的演变,光线的移动,非常形象;一个“低”字写出了月亮从高到低的变化,渐渐地透过薄如蝉翼的丝绮,从窗户照进来。这三个短句所形成的急促而跳跃的节奏不但表现了时间的转瞬即逝,也隐含了苏轼对人生如流水去而不复返的伤感和慨叹。当然苏轼更为深刻的用意在于借助月亮的“移动”的过程来形象地描绘时间的流逝和夜晚的“漫长”,这也恰如陶渊明的“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因为“不眠”才会感觉到时间的停滞,这不是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是艺术的辩证法。这里也有苏轼的眼睛和心灵在感受,这也是为了形象地表现苏轼的辗转反侧,一夜无眠,侧面渲染苏轼的孤寂、落寞、焦灼,因为只有无眠者才能感受这月亮的存在和变化。“照无眠”三个字,可以理解为是因为月光的照射,使词人“无眠”,也可以理解为是因为词人“无眠”才感受到了月亮的移动和月光的变化。尤其是这个“眠”字,很有意思。“眠”不是睡觉,而是一种无声无息的梦境,是一种安然恬适的宁静。俞平伯有一篇散文叫《眠月》,表现一种清幽、宁静和谐和的心境。苏轼之“无眠”或许不是没有上床歇息,而是翻来覆去,难以沉沉“人梦”,直到夜阑人静,直到月儿偏西直至落下。这是多么深永的烦闷和寂寞啊!
  为了比较准确地理解苏轼和月亮的关系,我们还应当细心品味“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一句的意蕴。这里至少包含着三层意思:一是“月亮”已经“恨”了,已经遗憾了,否则他(或者是她,在苏轼的心中,月亮就是朋友,就是知己)就不会总是在离别的时候“圆”,就不会这样故意引起人世间难言的思念。当然,我们可以认为这是苏轼的“移情”,他把自己的“恨”转移到“月亮”上面去了。二是表现了词人以月亮为知己,与月亮“对话”,劝慰月亮。使人联想到陶渊明的“挥杯劝孤影,欲言无与和”,联想到李白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这是一种孤寂的情怀,一种巨大的痛苦,因为知己远在他乡他地,或者是在人世没有知己。因此,这里的苏轼即月亮,月亮即苏轼。二者融合为一,不可分解。苏轼既是劝慰月亮,同时也是自我安慰。三是从苏轼的“劝慰”中我们分明地感觉到了苏轼胸襟和精神的变化,由沉郁而开朗,由压抑而爽朗,由郁愤而旷达。
  
  《祝福》:“狼吃阿毛”的寓意
  鲁迅先生在《祝福》(高中《语文》第四册)中运用大量的篇幅反复地叙述祥林嫂讲述“狼吃阿毛”的故事,这绝对不是为了赚取廉价的稿费,而是艺术的需要。那么,这其中到底又包含着怎样的意义,似乎也确实还有仔细斟酌的必要。
  1.先看看“狼”的象征意义
  鲁迅在《狂人日记》中写到:“记得什么书上说,有一种东西,叫‘海乙那’的,眼光和样子都很难看;时常吃死肉,连极大的骨头,都细细嚼烂,咽下肚子去,想起来也叫人害怕。‘海乙那’是狼的亲眷,狼是狗的本家。前天赵家的狗,看我几眼,可见他也同谋,早已接洽。”这里的“海乙那”是狼的亲眷,是狗的本家。从艺术表达的角度说,也是一种象征,“海乙那”是“吃人”的封建势力和封建思想的象征,是毒害人的灵魂的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
  鲁迅先生还写到:“狮子似的凶心,兔子的怯弱,狐狸的狡猾……”接下来,似乎就应当是残暴的狼,阴险的狗(鲁迅在《<呐喊>自序》《阿Q正传》《明天》以及一些杂文中都写到了“狗”,这里的“狗”也绝对不是什么好东西)……只是因为“艺术”的需要,作者省略了。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