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2期
同学译本比较法:笔译讲评的有益尝试
作者:刘泽权 白 杨
译文a:我爱伊人全心意妖娆倩影将我迷锦绫嫁衣为他人 幽怨之余空叹息玲珑腰身颜如玉私奔路上脚步急伊人芳名艾米丽而今悠然倚东居
译文b:以爱之名爱我挚爱,因她光艳四射,令我爱不释手;以爱之名恨我挚爱,因人夺我所爱,让我愤懑满怀。她是爱神至善至美,我愿携爱远走高飞;她的芳名唤作爱米莉,她的仙踪幽隐在东隅!
译文c:吾爱之于斯,恨之于斯。吾爱伊之魅力四射,恨伊之终身已定。吾视伊为高雅之化身,愿携伊奔走天涯。若问伊为何人——伊人芳名爱米莉,居于东方。
译文 d:我爱我的爱人,因为一个 “已经”,她已经非常迷人;我恨我的爱人,因为一个“已经”,她已经定了婚;在我的眼中,她已经近乎完美,并且,我已经带她私奔;她就是住在东方的艾米莉,我挚爱的人。
译文a把这首英文诗转化为一首七言绝句,译文c把这首诗译为文言文(在讲评比较这两个译文的时候,可以着重介绍归化和异化两种翻译手法)。但是译文a和c都没有把原诗最主要的特色表现出来,虽然译文a也注意到了诗的押韵问题。译文b和d的作者在译文后面都加了备注,解释自己翻译思路。译文b的作者为了体现原文的用词风格,译文将“E”换为“爱”,将原文中以“e”开头的单词尽量换为含有“爱”字的词语。译文d也注意到原文这一特点,只不过作者把E译为“已经”,而且为了押韵,诗的最后一句还采用了增译的手法,试图体现原文的三美(形美、意美、音美)[16]。另外,一些名篇比如《葛底斯堡演说》、《我有一个梦想》也在课堂上被用作练习材料,在讲评过程中,教师不光是对同学的不同译文进行横向比较,同时还提供了名家译文以供学生进行纵向比较。
3结束语
“同学译本比较法”在实验过程中受到了同学们的欢迎和支持。首先,学生与教师在翻译课堂中的角色分配较之传统的做法有了质的转变。李德凤强调“学生既不是机械地接受老师传授的知识,也不纯粹是学习系统中的独立个体”,同时“教师是整个课堂的协调者与组织者,却又应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舵手”[17]。传统的方法一般就是老师收到作业后给译文打个印象分,然后发给学生,而学生拿到批改的作业后,也只对自己译文的好坏有一个大致印象,得到的反馈信息很少。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恶性循环:学生收到批改后的译文,只会看一下分数,而对自己译文的优缺点到底在哪里,根本没有具体的了解,这样就无法提高翻译水平。在“同学译本比较法”中,教师把23个组的译文全部呈现给大家,每一次翻译练习后,同学们都可以看到另外22种不同的译文,老师再加以讲解,并在这个过程中介绍或讲授翻译理论与技巧,诚如在示例2中教师讲授了系统功能语法,而在示例3中又介绍了归化与异化。同学们的不同译法可以让他们看到自己的水平,吸取经验和教训,丰富自己的语言表达。有时候翻译是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通过这些惯用性选择可以反思翻译过程,从中得到启发。在翻译课堂上没有“标准译文”这一说法,通过同学的比较和老师的讲解,学生们学会以批判的眼光去看待各种译文,同时也发挥了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其次,翻译是门实践性很强的课,需要同学们作大量的练习,但由于翻译课课时的限制,又不可能对每个词、每句话都进行详细的讲解,“同学译本比较法”突出了重点练习的语言对象,针对性很强;再次,长期以来,在翻译教学中,都是以句子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占主导地位,“同学译本比较法”采取从顶层往下的方式,最底层为词,然后是小句,最后顶层是语篇,把词和句都放在语境中来理解。最后,该方法对于活跃课堂气氛、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过渡、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翻译评价能力等方面均有深远影响。信息时代的高速发展为人类提供了许多便利,可以把信息技术与翻译教学结合起来,“同学译本比较法”就是针对翻译课笔译讲评这一环节所做的一次全新尝试,电脑的使用使得讲评更加直观。
由于对“同学译本比较法”刚进行了两年的实验,在一些方面仍然存在着不足之处,笔者会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继续改进,努力使其日趋成熟。
参考文献
1 张美芳.中国英汉翻译教材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2 柯平.英汉与汉英翻译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3 陈宏薇.新实用汉译英教程[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
4 冯庆华.实用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5 隋然,赵华.翻译教学 山重水复[J].中国翻译,1994,(5):31.
6穆雷.中国翻译教学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7 徐莉娜.关于本科生翻译教学的思考[J].上海科技翻译,1997,(1):30-33.
8 魏令查.翻译理论与翻译教学[J].外语教学,2001,(3):63-66.
9 林克难.翻译理论教育纵横谈[J].福建外语,1998,(1):35-42.
10林津石.翻译课教学改革的几点设想[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1999,(2):53.
11陈葵阳.从建构主义观点谈翻译课堂教学[J].中国翻译,2005,(3):78-81.
13 纪太平.利用各种译文,把握好翻译教学环节[J].外语研究,1999,(1):58-64.
13胡壮麟,朱永生,张德禄.系统功能语法概论[M].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1989.
14杨瑞和.语言研究应用SPSS软件实例大全[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15Newmark Peter.About Translation[M].Clevedon:Multilingual Matters Ltd.,1991.
16许渊冲.翻译的艺术[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4.
17李德凤,胡牧.学习者为中心的翻译课程设置[J].外国语,2006,(2):59-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