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3期
厨房:女性解放进程中不可放弃的领地
作者:刘晓芬
小说《厨房》不仅没有数目繁多的人物和层次复杂的结构,而且简约得只有一对男女,即女人枝子和男人松泽,两方面内容,即回归后枝子在厨房里向松泽“献艺”和“献身”。整个文本作者都在围绕着女主人公的“献艺”与“献身”徐徐展开。但表面上看似一处表现男女之间的情爱戏,但由于女主人公既不是情窦初开的纯情少女也不是一般意乱情迷的小女人,她是逃出围城后又驰骋商场的女强人,她的情感活动和身体操作,无不带上浓重的“欲望”色彩,从而使我们通过她的“欲望”,透视到一个女人(哪怕像枝子这样的女强人)对厨房的渴望,这种渴望不仅不会随岁月的流逝而减退或因事业的辉煌而淡化,反而愈来愈烈。这就是《厨房》所要表达的思想,即女人与厨房的关系,正如作者开篇所言:厨房是一个女人的出发点和停泊地。
一、斩不断灵魂对“久违的厨房”的依恋,枝子厨房“献艺”
美国曾有人根据女性各自不同的生活态度将其分为三类:知足的传统女性、自觉的现代女性、自足的可爱的现代女性。传统女性的知足常乐往往是与牺牲或丧失自我相关的;从传统营垒中自觉冲杀出来的现代女性,往往一开始就高扬理想主义大旗去追求所谓的真理,她们的生存状态多是与现实生活格格不入,因而难免带有悲剧或悲壮的色彩;而可爱的现代女性是指那些生存状态十分自足的女性,既不是无条件地以他人的快乐为自己的快乐,又能够顺其自然,活得自得其乐的女性。如此说来,从《厨房》的前半部分——枝子厨房“献艺”,可以读出,枝子算得上自觉的现代女性。当初她走出厨房,既没有像“娜拉”那样是对虚伪、卑劣的海尔茂的抗争,又没有十分光明的前景吸引,她的自我解放的革命,完全是出于自我意识的觉醒。枝子自我解放前半期道路的确很通坦,没有曲折,而且,她革命的战果也非常辉煌。经过“一番刻苦的拼搏摔打”,她已经“百炼成钢,成为商界里远近闻名的一名新秀”,成为男人世界中的一棵“奇葩”,“社会身份和地位”都得以“向上茂盛地茁茁固定”。而且,一直以来,商海还是那个商海,她经营上似乎并未碰到什么漩涡,并未遭遇外在不测力量的排斥与挤压,并没有失败落魄到要遁逃的境遇。更何况,经过岁月的历练,枝子那颗多愁善感柔弱的心,早已坚强到了“对一切都漠然、无动于衷”的地步。她可真是个幸运的、成功的、坚强的商界女星了。
因此,我们说枝子她应该有“从厨房”解放出来的轻松与快乐;应该有成功后的成就感与骄傲;应该更加自信与自强地继续向前“奔跑”。然而,她“不知为什么,就是想回厨房,回到家”,而且,“回来得又是这么主动,这样心甘情愿”。
那究竟为什么她要逃回厨房,对自己当初的“自我解放”来个“自我反叛”?《厨房》的字里行间,昭示着这样一个答案:因为枝子身后那个久违了的厨房,因为厨房对枝子这个“女强人”还有另一番意义。
当然,在传统的文化语境中,厨房在女性生命中具有固定的象征模式。曾经的时代,女人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只能围着锅台转。厨房成了在男权主宰的世界里,被抛弃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之外的女人唯一安身立命的角落,因此,厨房对女性生命的禁锢、囿限的面目就格外鲜明与格外狰狞,厨房成了剥夺、吞噬、消磨女性灵魂、肉体乃至生命的囚牢。因此,女性一定要解放,而且女性解放一定要从厨房开始。于是不少女性包括枝子就逃离厨房、揖别厨房、冲出厨房……
然而,此时,人们往往就会忽略厨房还有另外的一面。它不仅能将尔虞我诈、纷乱喧嚣的世界隔在门外,而且更能营造一种门外世界里所没有的宁静和温馨的氛围,更能滋生门外世界不能生长的甜甜柔柔的爱意。当一家人围着热气腾腾的饭桌,丈夫一句温软的话语,或孩子喝鲜汤的声响,都会振动女主人心中那根满意和甜蜜的琴弦,幸福会从她的目光中荡漾出去,弥漫整个房间。于是,就像厨桌上饭菜能喂养她的胃一样,厨房氤氲的气氛能滋养她的心身。特别是经过“时代不同了,男女都一样”的召唤,对于那些扬起理想的风帆在社会大潮中冲浪的女性来讲,厨房更是其航行中不可或缺的停泊地、港湾和大本营。她们要在这个滋生爱的领地承接爱、泼洒爱,并在这收获与耕耘之中放松身心养精蓄锐。
作者徐坤在谈到关于《厨房》的创作过程时曾说:“那会儿正好先生出差在外,我一个人在家,免去了许多熨衣做饭之类伺候人的劳神,正好可以凝神集思,完全投注于内心世界里。当时周围环境使人舒爽得有足够的耐心,一点一点将情节铺陈展开下去。”不难看出,作者本身就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厨房”中人,虽然平时免不了要有熨衣做饭之类伺候人的劳神,但她依然能够拥有属于自己的世界,依然有机会怀着轻爽的好心情,为我们奉献如此的艺术精品。
一直以来,用自己手中的笔构建女性话语且取得颇丰成果的张抗抗女士,在《我的女性观》一文中如是说,“女人应该有,或者原本就有属于自己的一片领地。例如,情感、心灵、艺术,还有家庭。”
同样地,我们也不难理解,在徐坤女士的笔下的女主人公(哪怕是已成了钢的女强人)那份恋家的情怀:事业成功后还要在一个个孤夜难眠的时刻,回过头来频频遥望被她抛舍在身后的那个厨房以及厨房里温暖的灯光;还不断地叹息自己“年轻气盛的时候哪儿懂这些”;还要在自我解放的光辉历程中来个一百八十度的急转弯,而且回归得那样急躁、冒进。
二、遮不住“久违厨房” 对身心造成的缺憾,枝子厨房“献身”
曾在名牌大学里吸足人类智慧精华的女才子,曾在社会经济大潮中闯荡多年的成功的女强人,曾经历过爱情、婚姻、家庭而到了不惑之年的枝子,不仅她的自我反叛令人困惑,而且她反叛之后的表现更令人困惑不已。在《厨房》的后半部分——枝子的厨房“献身”,作者几乎是用了近距离聚焦的特写向我们展现这样一组镜头:枝子以经营者的法则和眼光来挖掘和经营爱情;以自己的肉体为诱饵来垂钓爱情;视男人对她身体的把玩戏耍为爱抚;视短短一程的护送为值得凭吊一生的温情。
商界女星的枝子深谙经营之道,并以此来如法炮制自己的爱情。她和他是从商业合作开始的,她“看中他的画风里的野气和灵巧”,也就是说发现了他作品的价值,就出资经营他。商人的经营活动莫不是以“价值”为取向的,有经营价值她才会行动。果然他成功了。“而她则以画推人,认为理所当然人如其画、画如其人。她便因此而爱上了自己的经营品。”于是开始经营起自己的爱情。一开始枝子就在厨房处心积虑地用身姿传达着厨房语言,到了客厅,不仅换上了“为今晚的爱情特地准备的”真丝晚装,而且还要为该不该投怀送抱费心思忖。直到后来她发现这场所谓的恋爱过程中自己脑子使用过多,反而弄巧成拙时,沮丧得简直要流出眼泪。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