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1期


此时无声胜有声

作者:吉咸乐




  同样,作品《萧萧》的结尾部分,“唢呐吹到门前时,新娘在轿中呜呜的哭着,忙坏了那个祖父,曾祖父。”十年后,萧萧与小丈夫圆了房,又生下第二个儿子时,全家又忙着给萧萧的大儿子迎娶媳妇了;当接亲唢呐吹到门前时,萧萧抱着新生的毛毛,在屋前看热闹“同十年前一个样子”。在全部事变过程中,萧萧始终在一种无法预料结果的人生浪涛里浮沉,任何一种外界因素都可能改变她的人生轨迹。除曾朦朦胧胧感到想要逃走外,没有任何影响自己命运安排的主观努力,生死祸福全凭别人安排,这是一种毫无觉醒的生存悲剧。然而,在唢呐声中,又一代萧萧进了门,一代又一代地继续着悲凉的人生。也许依然是精神世界一片荒原,依然生命处于被人支配的自在状态。作品在唢呐声中戛然而止,留给读者的却是对这一代又一代处于生命无意识状态“萧萧”命运的思考。作者在文本中只是用了简洁、朴实的语言,却轻而易举地达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小说《丈夫》的结尾,丈夫准备一早起床便收拾东西返回乡下,做妓女的妻子老七极力挽留,挽留丈夫到做水保的干爹家吃饭看戏,小说叙事到此突然中断,从最后补叙的一句中,读者跟着水保请客吃酒的视线才知道老七与丈夫已回乡下去了。在小说叙事的结束处,小说给我们留下的仍然是一种有待进一步发展的情节故事的空白。首先,从老七挽留丈夫的态度可以看出她仍有留下做妓女而不急于返回乡下之意,而从丈夫的情感变化来看,丈夫已经无法忍受那种强烈的刺激,但也没有明确地要求妻子随其返乡,在两人分别时小说叙事突然中断,最后又告知两人一起返乡了,中间留下了一个偌大的叙事空白,两人返乡意见的提出和不统一,以及矛盾的解决都略而不写,因为省去的内容不能通过小说任何部分的叙事反映出来。这种相对的空白从艺术效果上达到了简洁且为读者留下了思考和想象的目的。
  最有意思的是小说《八骏图》的结尾:“一件真实事情,这个自命为医治人类魂灵的医生,的确已害了一点儿很蹊跷的病。这病离开海,不易痊愈的,应当用海来治疗。”我们不难看出这其中的讥讽之意,对于面对诱惑难以自持的达士先生,像对那些饱受性的压抑的老教授们一样,作者同样是抱着批评的态度。那么在这里“海”究竟指的是什么呢? 也许我们还能记得达士先生刚住下来时,那个听差的王大福说过的一句话——“先生,我看过一本书,学校朱先生写的,名叫《投海》,有意思。”——达士先生显然是不以为然的,“天知道,这是一本什么书。”后来,达士先生临行前在海滩上看到诱惑者写下的话:“这个世界也有人不了解海,不知爱海。也有人了解海,不敢爱海。”文中最后,达士先生终究未能抵抗住引诱,在几经挣扎后还是选择了留下来,听凭那个诱惑对自己的处理。也许这就是他最终的“投海”。这里的海可以是女人,也可以是爱欲,总之它们俘获了达士,让他心甘情愿地投身其中。而王大福所说过的那本书,正有着谶语般的书名。读者阅读了文本的结尾,再结合文章开头的暗示,不难发现作者所要表达的深层意味。这种具体化的空白,大大地加深了文章的主题。
  文学艺术来源于生活,而文学艺术对生活的表现确是有限的,要一篇作品或艺术品写尽人生世态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况且,生活并非到处都会有现成的答案和规律,所以,作品的结尾,不可能,也不必把什么都讲完,或把主观创造出来的答案硬塞给读者。而在作品结尾留下空白,会使作品显得言有尽而意无穷,笔有终而情未竟。李渔讲得好:执卷、留恋、苦难、遽别。
  空白给沈从文小说带来了超旷空灵的意境之美。他在作品中留下可供审美再创造的艺术空白,指引读者沿着实写框定的方向驰骋自己的审美想象,从而使作品的艺术意境进入虚实相生的“超旷空灵”的深层。正如金介甫在《沈从文传》的引言中说:“可以设想,非西方国家的评论家包括中国的在内,总有一天会对沈从文作出公正的评价:把沈从文、福楼拜、斯特恩、普洛斯特看成成就相等的作家。”⑧
  (责任编辑:赵红玉)
  
  作者简介:吉咸乐(1967-):江苏淮安人,文学硕士,现为江苏淮阴师范学院教育系讲师。
  
  ① 特里伊格尔顿.美学意识形态[M].王杰、傅德根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P80.
  ②③ 沈从文.沈从文文集第12卷[M].广州:花城出版社, 1991.P126.P127.
  ④ 高尔基.给初学写作者的信.论文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P225-P226.
  ⑤ 刘西渭.边城与八骏图[A].中国文论选(中)[C].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6.P440.
  ⑥ 叶圣陶.叶圣陶文集[A]. 学生阅读经典第一辑.中国戏剧出版社,2003 .P127.
  ⑦ 莎士比亚.查理二世的悲剧[A].商务印书馆,2003.P325.
  ⑧ 金介甫.沈从文传[A].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5.P78.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