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序言


  张慧珠 丹阳

  中国的历法,其实是中国传统文明天人合一认识的一部分。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老子》第25章)人禀生于天,托形于地,天阳地阴之气运转 不息才有了世间万物,人应该畏天地敬神灵。《诗》曰:“夙夜畏天之威”(《诗经·周颂·我将》)。中国历法分为二十四个节气。

  节,是用竹节作喻,是分茎长叶的地方。节是关键转折时刻,节之间自成体系又彼此连为一个整体。人体有十二节,天亦有十二节、十二辰,这是天道。气,天地之气。气是根据时间在运转的,不同的时间气的运行是按照时间给定的规律在运行的,那么,对于专门人士就根据星象变化,主要是根据北斗星来定时节、审定气象。对于普通百姓来 说,一是不会观星象,二是气象万千却是无形的,一般人不能够看到气的运行,那么据此对应太阳的位置在一年中定出二十四个点,每一个点对应一个节气,现在用这个点所在的那一天来代指。

  中国传统中“节日”的意义跟西方的不同。中国传统社会是农业社会,《吕氏春秋·审时》曰:“夫稼,为之者人也,生之者地也,养 之者天也。”因此,中国人从种庄稼到一切作息都遵照天地之道。中国传统文化讲“天地人”三才,力求达到天地人和谐是传统文化的关键目标。遵循天地人之道,就能够达到这个目标。因为人禀神形于天地,作为一个真正的人,遵循天地之道就是人道。古人云:“力地而动于时,则国必富矣。”因为“勤力于地利,其所动作,必合于时”。在古时候的农民们将所有的农事活动,都按照历法节气来安排行事,所谓的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季都不失其时,则五谷不绝,道理就在于此。

  在中国历史上,有关二十四节气的说法,到了秦汉时期已臻于完备。《淮南子·天文训》中就有关于二十四节气的系统记载。中国的历法推演,差不多历朝历代都在改变,因为天象在过去的历朝历代是不同的,朝代更迭是天象变化带来的。

  而新的历史,也会带来新的天象变化,天象变化下面一切都将变化、全新的变化。不管是斗转星移,还是春夏秋冬;不管是冷热寒暑,还是阴晴雨雪;不管是万物生发,还是风土人情,一切都将重新开始。那么,就让我们随着这新历史迈出的脚步,一边回望过去,一边感受新纪元的开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