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慧珠 丹阳
谈到二十四节气,我们首先必须了解祖先们如何创造、发明历法的。据研究,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更早之时,没有四季之分,只有春、秋两季。到了春秋时 代,古人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四个节气。以后不断改进与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但先秦时代二十四节气的名称与后世不完全一样,今 本《淮南子·时则训》中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和顺序可能已然经过汉代人的整理和修改,其所载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和顺序,已经与后世完全相同,且历经二千多年而没有改变。这可以视作是二十四节气定型的标志。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也就是说,季节也经历了一个从少到多、从简至繁的过程。圣人云:“大道至简至易”。不过,人类的历史就是这样发展的,越来越繁芜复杂,这也是天象变化使然。
根据《史记·天官书》记载,秦汉时代人们是用观测日晷和星象等方法来确定节气的,但有时实际气候的变化和天文的变化并不完全一致,这时会用其它办法来校正,以便尽可能准确的把握气候的实际变化。
《淮南子·天文训》记载,根据北斗星斗柄的指向来核定二十四节气。正北的子辰与正南的午辰相连(经),正东的卯辰和正西的酉辰相连(纬),形成两条相互垂直的线(二绳)。斗柄“中绳”分别为冬夏二至和春秋二分。“二绳”把天穹分为四个区(即四钩):丑寅、辰巳、未辛、戌亥。每一钩的中心处叫“维”。东北为报德之维,西南为背阴之维,东南为常阳之维。两维之间,九十一度十六分度之五而升,日行一度,十五日为一节,以生二十四时之变。《淮南子·天文训》还根据阴阳二气的消长,对二十四节气的气候意义作了描述性解释。这些解释是建立在精密的天文定位的基础上的,由此说明古代中国人对二十四节气的认识相当发达。
过去的小法小道修炼,也和常人一样十分重视季节的交替,因为他们讲究采天阳之气和地阴之气,节气代表了“天地之气”, 这与个人修炼紧密相关。他们有自己自创的历法。据说,这种历法以立春为岁首,一年分为春夏秋冬四季,每季三个月,为九十日。每月两个节气,十二个月共二十四节气。《玄都开辟律》云:“二十四气为天使。一气十五日,一岁十二月,月二气,终岁为二十四气,皆是自然之气也。”唐代的道士把这种历法进一步改编成“二十八宿旁通历”。宋代沈括正是在这种历法的启发下提出了独具创意的新历法:《十二气历》。
汉代董仲舒认为“天地之生万物也,以养人。”(《春秋 繁露·天符人数》)天地万物都是为人而生、为人而成的。虽然天地主宰万物,主宰人世间的一切,但是都是为了人才有了这一切。节气的变化亦然,也是为了人能够生存,方便人的生存。因此,节气的变化跟人的日常生活紧密相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