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是:春天有90天又18小时,分为:立春、雨水、惊螫、春分、清明、谷雨。夏天有94天又1小时,分为: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秋天有91天又20小时,分为: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冬天有88天又15小时,分为: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二十四节气也可以反映太阳的周年视运动,所以节气在现行的公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后相差为1~2天。如果按照太阳的运转来制定节气,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 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每年运行360度,共经历24个节气,每月2个。其中,每月第一个节气为“节气”,即: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等12个节气;每月的第二个节气为“中气”,即: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 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等12个节气。“节气” 和“中气”交替出现,各历时15天,现在人们已经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二十四节气与阴历月份对应表 月份 | 正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七 | 八 | 九 | 十 | 十一 | 十二 | 节气 | 立春 | 惊蛰 | 清明 | 立夏 | 芒种 | 小暑 | 立秋 | 白露 | 寒露 | 立冬 | 大雪 | 小寒 | 斗建 | 报德之维 | 甲 | 乙 | 常羊之维 | 丙 | 丁 | 背阳之维 | 庚 | 辛 | 通之维 | 壬 | 癸 | 音律 | 南吕 | 林钟 | 仲吕 | 夹钟 | 太吕 | 太吕 | 夹钟 | 仲吕 | 林钟 | 南吕 | 应钟 | 应钟 | 中气 | 雨水 | 春分 | 谷雨 | 小满 | 夏至 | 大暑 | 处暑 | 秋分 | 霜降 | 小雪 | 冬至 | 大寒 | 斗建 | 寅 | 卯、中绳 | 辰 | 巳 | 午、中绳 | 未 | 申 | 酉、中绳 | 戌 | 亥 | 子、中绳 | 丑 | 音律 | 夷则 | 蕤宾 | 姑洗 | 太簇 | 黄钟 | 太簇 | 姑洗 | 蕤宾 | 夷则 | 无射 | 黄钟 | 无射 | (斗建、音律出自《淮南子》) 其中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是用来划分一年四季的;二分、二至是季节转折点,即春分、秋分表示昼夜平分,气候适中;夏至、冬至表示暑夏寒冬的到来。“四立”表示季节的开始,即立春、立夏、立秋、立冬表示春夏秋冬四季的开始。雨水表示降雨季节的开始;惊蛰是冬眠蛰虫开始复苏,出土活动;清明表示天气开始转暖草木新绿,景象清新;谷雨是降雨开始增多,有利于谷物的生长;小满表示草木开始繁茂,夏熟谷物子粒开始饱满;芒种是一年中农事繁忙的时节,需要及时进行夏收、夏管、夏种。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表示一年中最热、最冷的出现时期,其中处暑表示炎热季节的结束。白露、寒露、霜降反映气温下降的过程与程度,具体来说,白露表示气温下降快,湿度尚大,多露水;寒露表示地面辐射冷却快,凝结的露水温度低;霜降表示进入降水季节;小寒、大寒是一年中最寒冷的时节。;雨水、谷雨、小雪、大雪反映降雨降雪时期的程度;惊蛰、清明、小满、芒种反映季节和农作物的生长现象。
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反应了气候、万物生长的变化及民俗,也给后代子孙们适当的指示。有了各种节气定律作为依循,只要“不违农时”,就会民丰物阜,民族续存,命脉自得延绵,可见各种的节令与农事的关系是很密切的。十二个月的农作物如:正月葱,二月韭,三月苋,四月蕹,五月匏,六月瓜,七月笋,八月芋,九芥蓝,十芹菜,十一蒜,十二白。
节气的口诀为: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暑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寒又寒。
和二十四节气相关的还有《二十四节令歌》:
打春阳气转 雨水沿河边. 惊蛰乌鸦叫 春分沥皮干. 清明忙种麦 谷雨种大田. 立夏鹅毛住 小满雀来全. 芒种五月节 夏至不纳棉. 小暑不算热 大暑三伏天. 立秋忙打靛 处暑动刀镰. 白露烟上架 秋分无生田. 寒露不算冷 霜降变了天. 立冬交十月 小雪地封严. 大雪河叉上 冬至不行船. 小寒进腊月 大寒又一年.
和二十四节气相关的还有一些称呼:
春社 立春后第五个戊日 秋社 立秋后第五个戊日 入梅 芒种后第一个丙日 出梅 小暑后第一个未日 初伏 夏至后第三个庚日 中伏 夏至后第四个庚日 末伏 立秋后第一个庚日 九九 自冬至起八十一天
社日是古时祭祀土神的日子,分春社与秋社,每逢神日,妇女有停针线的习惯;“梅”是“霉”的谐音,意思是由于阴雨连绵,天气潮湿东西容易受潮霉烂,入梅和出梅是入、出这一段的起始和结束时间,不同地区还是有差异;三伏和三九是一年中最热和最冷的时后。
战国末期的《吕氏春秋》中就有按夏至计算始耕日期的记载。东汉《四民月令》中已广泛用节气定农时。以后的历代农书更广为引用,作为决定农时的根据。元代《王祯农书》中设计了一个《授时指掌活法之图》,按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逐一编排农事。
据记载,公元前二世纪中国汉朝开始采用农事二十四节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