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五师(刘多荃)。
第一百一十一师(董英斌)。
第一百一十三师(李振唐)。
第一百一十四师(陈贯羣)。
第一百一十八师(杜振武)。
骑兵第一师(郭希鹏)。
炮兵第六旅(王和华)。
第五十三军(万福麟),下辖七个师又一个炮兵旅:
第一百零八师(丁喜春)。
第一百一十二师(张廷枢)。
第一百一十六师(缪澄流)。
第一百一十九师(孙德荃)。
第一百二十九师(王永盛)。br>第一百三十师(于兆麟)。
骑兵第六师(白凤翔)。
炮兵第七旅(乔方)。
第五十五军(汤玉麟),辖第三十六师,师长由汤兼任。
第五十七军(何柱国),下辖四个师:
第一百零九师(何柱国兼任)。
第一百一十五师(姚东藩)。
第一百二十师(常经武)。
骑兵第四师(王奇峰)。
第六十三军(冯占海),辖第九十一师,师长由冯兼任。
第六十七军(王以哲),下辖三个师,又一个炮兵旅,一个工兵团:
第一百零七师(张政枋)。
第一百一十一师(何立中)。
第一百一十七师(翁照垣)。
炮兵第八旅(刘翰东)。
工兵第一团(杜维纲)。
按此时中央政府所属的部队,骑、炮、工兵均很薄弱,尤以炮兵为甚。东北军的炮兵,全国所有军队中,实力最强,以后亦奉归中央,统一编组运用。
张学良器局开廓,善于抚驭。他对所属的东北军将领,固然推心置腹,一视同仁。对于新抚编的各军将领,也能开诚布公,不分畛域。所以在他驻节北平期间,除了民国二十(一九三一)年七月,驻河北中部的石友三,接受广州国民政府所委第五集团军令的任命,率众叛变,向北推进,被张学良和驻豫绥靖公署主任刘峙,调派大军南北夹击,迅告敉平之外,华北地区,大体上尚称安定。但在华中、华南,则发生了下列两大不幸事件:
其一,盘据江西、湖南、广东、福建四省边区,以赣(江西)南为根据地的毛泽东、朱德、彭德怀、林彪等部共军;盘据河南、湖北、安徽三省边区的张国焘、邝继勋、徐向前等部共军;盘据湘(湖南)西地区的贺龙所部共军,都于此一时期,乘机坐大,为祸国家。
其二,中共幸逃被歼的命运,其关键攸系于蒋(介石)、胡(汉民)的决裂。二十(一九三一)年三月,南京中央蒋介石、胡汉民两位领袖,因政见不合,发生争执。胡氏被动辞卸国民政府委员及立法院院长,幽居南京,结束了蒋、胡合作共治之局。蒋先生身任国民政府主席、兼行政院院长、教育部部长及陆海空军总司令诸要职,集党、政、军大权于一身,独负国事的重任。以两广(广东、广西)为中心的反蒋人物汪兆铭、许崇智、李宗仁、陈济棠等,利用此一借口,宣布独立,在广州成立了另一个国民政府及国民党中央党部,与南京相对抗,掀开国内又一次的大分裂。双方文电纷驰,口诛笔伐,调兵遣将,剑拔弩张,眼看另一场内战卽将爆发。适“九一八”事变发生,日寇入侵,东北沦陷。国人痛心国难,羣情沸腾,呼求停止内争,团结御侮。(南)京、粤(两广)双方乃息争言和,胡汉民被释回粤(广州)。蒋先生二度下野,旋又复出。汪兆铭入(南)京主政,同撑大局。由蒋、胡合作演变为蒋、汪合作,共主中枢大计。广州的国民政府及国民党中央党部虽告撤销,却另外成立了几个党、政、军机构,依旧处于半独立的状态。直到民国二十五(一九三六)年五月,胡汉民病逝于广州,广东内部发生变化,陈济堂下野出国,李宗仁释嫌受命,此一纷争的局面才告结束。由于此一变局的出现,乃致盘据江西的共军,未被澈底聚歼,任其突围流窜,国军久剿无功,酿发西安事变,绝处逢生,导致陆沉。
胡汉民辞职幽居的事件,发生如此严重的影响,在民国初年的历史上,无疑应占有重要的一页。可是多年来国内刊行的文书,对此皆有所隐讳,未尝详述,以致真像莫白。爰拟就胡汉民手着“革命过程中之几件史实”,及其它有关资料,约略引介,以供关心近代史者参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