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2期

品行障碍危险因素的研究进展

作者:陈立民 张 卫 张 霞



  2.2.1 父母教养方式
  品行障碍儿童的父母比无问题儿童的父母更多地采用强制苛刻的手段,并经常采用辱骂或是身体行为[15],与儿童发生冲突,消极对待儿童的行为反应。而品行障碍的儿童与无品行问题儿童相比则更倾向于与父母发生冲突。
  父母可能为儿童提供了学习品行问题行为的一个榜样。另一方面,强制理论(Coercive
  Theory)认为父母—儿童的互动影响了儿童品行问题的发展。当儿童有攻击行为之后,父母没有过早干预和管理,或忽视,保持中立态度,或过分地严厉惩罚,增加了父母与儿童之间互动的强制性[16]。强制性父母—儿童互动使儿童学会使用攻击、不顺从、反抗等行为来逃避和避免父母的要求,并且通过相互的消极强化进一步加强行为。随着时间迁移,儿童和父母品行行为都增加了,身体攻击等行为的频率和强度随之增加。强制性父母—儿童互动更经常地发生于品行障碍儿童的家庭。
  2.2.2 依恋
  大量的理论和实践的研究表明,在幼儿时期父母—儿童的关系会影响到青少年日后的行为。Bowlby于1982年提出依恋理论,后经Ainsworth(1978)和George(1985)的进一步发展,为父母与儿童依恋质量和预期儿童后来的行为提供了理论框架。
  依恋是婴儿与抚养者间最初的社会性联结,也是情感社会化的重要标志[17]。是否同母亲形成依恋及依恋性质如何,直接影响着婴儿的情绪情感、社会性行为、性格特征和对人交往态度的形成。婴儿涉及到的依恋行为包括寻找并与依恋对象(母亲)接触,母亲在身边时对周围环境进行探索。抚养者对于婴儿的行为决定了婴儿与其的依恋质量。依恋理论认为,通过每天与抚养者的交流,儿童获取了关于世界的大量知识,并对其以后的行为产生影响。
  Greenberg(1988)研究发现没有受到足够抚养者照顾的儿童更倾向于表现破坏性行为来引起父母的注意。Shaw(1997)对婴儿依恋及对抚养者进行追踪研究,发现父母—婴儿关系与以后儿童的外在行为相联系。母亲和儿童贫乏的交流会从很多方面影响儿童,比如低自尊,贫乏的人际交往等。Greenberg 和Speltz (1988)依以往文献的基础上总结认为在婴儿出生头两年中,安全型依恋婴儿相对于回避型和反抗型依恋的婴儿更擅长交际,更顺从父母,对行为能更好地进行自我控制。Greenberg[18](1993)的研究表明,回避型依恋和反抗型依恋的婴儿比安全型的婴儿更倾向于有更贫乏的同伴关系和更严重的攻击行为。
  Greenberg年认为儿童时期的依恋质量是入学前后行为发展的重要危险因素。但是,目前仍不清楚是依恋的哪个过程或机制与其他危险因素一并影响以后破坏性行为的发展,此问题仍需要探索。
  2.2.3 父母的心理病理
  品行问题的儿童父母更有可能患某种心理病理[19]。与无问题儿童的父母相比,品行障碍孩子的父亲更有可能有反社会人格障碍,物质滥用和抑郁;母亲更有可能有反社会人格障碍和抑郁。对于父母的反社会人格和犯罪,它们与儿童品行问题的联系可以从很多角度来解释,包括可能的遗传成分,榜样的影响或是反社会问题的父母更倾向于用强制手段来解决问题。West 和Farrington(1973)报告单亲或双亲父母存在的反社会人格障碍与儿童的破坏行为相联系。此外母亲的抑郁与儿童的品行问题有着紧密的联系[20],这样的儿童更容易存在更多行为或情绪问题,从而更易有破坏性行为。轻微抑郁的父母更易怒,不专心,对儿童教养方式强制且不一致,重度抑郁的父母对于儿童的抚养投入精力很少[21]。抑郁母亲更消极地对待她们与儿童的交互,更倾向于采用更多身体惩罚,而采用很少有效的管理和监督手段。但是,父亲抑郁和儿童行为的联系并不很紧密,有些研究认为父亲抑郁,过少的教育与孩子行为间有联系,但是在有些研究中并未发现[22]。Offord等1989年针对单亲与双亲家庭进行跟踪研究,发现抑郁或是酗酒问题且伴有心理压力的母亲,其子女更容易有外在行为问题。
  2.2.4 其他家庭因素
  很多的家庭因素是儿童行为问题的危险因素,包括家庭冲突、单亲家庭、婚姻破裂等。
  父母冲突是儿童反社会行为的重要预期之一[23]。Forehand于1987年基于自我评定、母亲评定和教师报告的显示高冲突家庭的儿童有更高的品行问题分数。Grych[24](1990)认为在离婚家庭或完整家庭中,父母冲突与儿童品行问题之间有相关。而品行问题的男孩与父母冲突有明显一致的联系,但是对于女孩来说却并不明显。Grych结合以往文献认为父母冲突与男孩的外在问题的联系更为紧密,而与女孩的内在问题联系紧密。有观点认为,父母冲突通过攻击给了儿童直接的榜样作用,经常目睹父母冲突的儿童在2岁的时候会对玩伴有更多攻击性行为。
  与双亲家庭相比,来自单亲、离婚或再婚家庭的儿童更容易患身体和精神方面的疾病[25]。幼儿园和小学期间,这些儿童与正常家庭的儿童有3到7倍的机率到青少年中期发展有品行问题。不稳定的家庭中,父母与儿童的关系遭到破坏,而家长情绪的改变,家庭结构引起的经济地位变化,均是儿童行为问题的高危险因素。很明显,单亲及再婚家庭与双亲家庭的家长—儿童交互关系是不同的,但是,关于这方面的研究仍然是缺乏的,家庭结构改变引起的具体影响还需要继续研究。
  此外,还有家庭压力,父母的认知等等均为危险因素。重要家庭事件与儿童障碍特别是品行障碍相联系,父母的压力经验与儿童行为问题存在着联系[26]。比如,失业问题会增加父亲的消极与悲观态度,使得父亲与儿童的关系恶化。压力往往会引起父母对孩子很少关心,缺少对孩子细节的注意,父母的问题解决技能减弱,从而对孩子的错误行为作出前后不一致的反应。父母认知的偏见也是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27],认知偏见会造成母亲更强制地对待儿童,增加儿童患品行问题的风险。品行问题儿童的母亲更倾向把孩子的行为归结为故意反抗。另外,父母犯罪,吸毒,赌博,成为母亲的年龄过早也都是其危险因素[28]
  
  2.3 社会文化环境因素
  个体因素和家庭因素只是品行障碍的危险因素的一部分,因为它们是在与学校、社会及文化背景下相互作用的,而最终形成反社会行为。
  2.3.1 学校生活因素
  学业成就是个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有研究认为,学业失败可以预测后来的品行问题[29]。虽然智力与学业成就有着显著的相关,但是小学时期的学业失败比低智力更强地预示着后来青少年时的行为。Holmes采用多元分析方法发现[30],虽然有时学业成就有所提高,儿童在幼儿园和小学时期总体学业失败与后来行为有着紧密的联系。并且,学业失败的儿童更容易被同伴所拒绝,更容易引起反社会行为。
  在学校中同伴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在小学时期,与同伴的交往在儿童生活中地位日益重要,并对儿童发展产生重大作用。有研究表明,儿童拥有攻击性同伴的数量可以预期以后的攻击性行为[31]。与反社会类型的朋友聚在一起更容易产生反社会行为,同伴的犯罪与青少年暴力紧密联系。此外,同伴拒绝对于儿童攻击行为也有着重要影响。被同伴拒绝的儿童表现出更多的攻击性,以及更少的社会技能,Dodge[32]等在2001年的追踪研究认为,小学时期被同伴拒绝是青少年期品行问题的风险因素。被拒绝至少2年或3年的儿童有50%的机率到青少年期发展有显著的品行问题。
  

[1] [3] [4]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