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2期

品行障碍危险因素的研究进展

作者:陈立民 张 卫 张 霞



  另外,不良的班级环境和恶劣的学校环境对于儿童品行障碍的形成均有影响[33]。恶劣的师生关系,不善的管理,不良的班级风气,学校管理不善,纪律松懈,校规不彰等这些因素会使班级和学校范围内的学生品行问题增多。
  2.3.2 社会因素
  由于儿童的非辨别能力有限,其周围的社会环境也是青少年品行障碍的危险因素之一。儿童所处的不利的环境可能把他们置于后来发展成品行问题的间接隐患。Hammond(1994)等研究指出[34],人群拥挤的城市为品行问题的发展提供背景,社区的高水平危险因素包括:贫穷,种族异质和频繁变动。高风险的社区给青少年提供参与犯罪的机会,为众多问题行为比如偷窃,药物滥用,群体打架等提供了背景[35],这类社区的青少年表现了更多数量的外显行为问题,比如恐吓他人、欺骗,撒谎和缺乏同情。同时,邻里组织也是危险因素之一。很多研究认为邻里组织因素与品行问题有着相关,主要表现为邻里缺少凝聚力,缺少支持,孤立于群体等,这些因素都增加了青少年的品行障碍的风险。
  媒体(包括电视、游戏、网络)暴力将儿童置于暴力的边缘,长期的接触可能强化儿童已经存在的反社会的倾向。Anderson[36]等研究表明,暴力游戏、电视、游戏和音乐会增加青少年的攻击性和暴力行为,短期接触攻击性信息会提高个体的生理和语言攻击性行为,攻击性观念和情绪体验,而经常接触暴力会导致儿童习得攻击性脚本、图式和攻击性信念,减少对于攻击性的消极感受。
  2.3.3 文化因素
  不同的文化差异也是影响品行问题的因素之一。文化作为一种历史的积淀和社会意识的潜流渗入社会心理的深层,对个体的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进而影响个体的行为。家长和学校对于儿童的管理,受到国家以及不同民族文化的影响。在美国,少数民族的地位与反社会行为相关。Deater-Deckard(1996)年发现不论是采用访谈,教师评定或是同伴评定,欧裔美国儿童和非裔美国儿童在行为与身体受惩罚上的相关不同。Thompson(1995)年研究发现,非裔美国儿童与其他美国儿童相比,贫穷与儿童品行问题的联系更为紧密。美国存在的对黑人的种族歧视,增加了黑人儿童的攻击性行为风险。当然,这些结果可能是与经济困难或居住在高风险的社区有关。
  
  3 小结与展望
  
  对于品行障碍危险因素的了解可以对于该障碍有更为深刻的理解,但是其危险因素的研究很多是局限于相关的研究,究竟这些因素到底是以怎样的机制运行并预期到儿童以后的品行障碍的,尚不清楚。
  品行障碍的危险因素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并且品行障碍又常常伴有其他精神障碍,这使得我们在对儿童品行障碍进行研究时,需要从多方面综合来考虑,而不单单只是考虑其中的一个方面。
  西方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关注儿童及青少年的品行障碍,并在流行病学调查、危险因素评估以及干预等方面都有了长足的发展,对其危险因素的研究也由单方面的环境、心理或生物学影响转向多因素的交互作用,但是在国内关于这方面的研究还处于起步状态,开展国内品行障碍的流行病学调查,了解该障碍的分布情况,并进一步分析其影响因素,干预方法等问题,将成为今后国内研究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 Mpofu E, Crystal R. Conduct disorder in children: challenges, and prospective cognitive behavioural treatments. Counseling Psychology Quarterly, 2001, 14(1):21-32
  2 Huesmann L R, Eron L D, Lefkowitz M M, et al. Stability of aggression over time and generations.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1984,20:1120-1134
  3 Carey G , DiLalla D. Personality and psychopathology: genetic perspectives. Journal of Abnormal Psychology, 1994,103(3):32-43
  4 Lytton H. Child and parent effects in boys'conduct disorder: a reinterpretation.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1990,26:683-697
  5 Dick D M, Li T K, Edenberg H J, et al. A genome-wide screen for genes influencing conduct disorder. Molecular Psychiatry,2004,9(1):81-86
  6 Stallings M C, Corley R P, Hewitt J K, et al. A genome-wide search for quantitative trait loci influencing antisocial drug dependence in adolescence. Arch Gen Psychiatry,2005, 62 (9): 295-307
  7 Greenberg M T, Speltz M L,DeKlyen M. The role of attachment in the early development of disruptive behavior problems. Development and Psychopathology, 1993,5:191-213
  8 Prior M. Childhood temperament. Journal of Child Psychology and Psychiatry, 1992,33:249-279
  9 Rutter D R, Quine L, Hayward R. Satisfaction with maternity care: psychosocial factors in pregnancy outcome. Journal of Reproductive and Infant Psychology,1988, 6:261-269
  10 Cohen S, Horm-Wingerg D. Children and the environment: ecological awareness among preschool children. Environment and Behavior, 1993,25(1):103-120
  11 Hinshaw S P. Externalizing behavior problems and academic underachievement in childhood and adolescence: causal relationships and underlying mechanisms.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992,111:127-155
  

[1] [2] [4]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