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7期
如何激发特殊儿童学习动机:ARCS动机模式在特殊教育中的应用
作者:孟万金 张 冲
4 ARCS动机模式应用策略
如何将ARCS模式应用到特殊教育中?下面提供一些具体策略,教师们可以根据特殊儿童的不同特点在备课、教学和校本课程开发时选用或参考[6]。见表2。

5 教学案例
下面以北京市培智学校赵小红老师的一节获奖的生活数学课(教学主题:500克的认识)教学案例,来具体分析ARCS动机模式在特殊教育教学中的应用,重点分析与ARCS动机模式相关的教学设计过程。见表3。
5.1 教学设计

5.2 教学案例评析
第一环节,复习导入,初步感受。
点评:教师先通过PPT展示学生熟悉的物品来直观感知物体重量,体现了A因素中“感观吸引”指标和R因素中的“联系熟悉事物”指标;然后再通过实物展示,询问学生是否知道实物的重量,体现了A因素中的“问题探究”指标,从PPT到实物的变化,体现了A因素中“多变性”指标。最后通过多个实物的学生回答,总结并引出本课主题,“认识500克”,体现了R因素中的“目标引导”指标。
建议:可以再挖掘“感观吸引”指标,除了视觉刺激,还可以呈现优美的音乐或者和教学主题相关的歌曲,通过视觉、听觉同时呈现,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环境,引发并维持学生注意和兴趣,加深教学效果;可以再挖掘“多变性”指标,可以通过超市或者市场的情境模拟,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感受重量单位,并获得实际生活经验。在这一过程中,还可以适当运用S因素中的“提供反馈与奖励”指标,但要注意反馈与奖励的公平性。
第二环节,合作探究,操作体验。
点评:教师先通过一位同学在实际生活中购买物品的求助录像,引出教学主题“500克”,体现了A因素中的“问题探究、多变性(从PPT、实物到录像)”指标以及R因素中的“联系熟悉事务(以身边的同学购买生活必需品的求助需要为例)”指标;然后教师板书“多少才是500克”,引出教学主题并询问学生在生活中是否也会遇到类似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提高学生参与兴趣,体现了A因素中的“问题探究”指标和R因素中的“目标引导、联系熟悉事务”指标;然后教师根据学生认知水平设计了不同的教学目标和任务(分为挑战性任务、自主型任务和成功型任务),并“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分组,体现了R因素中的“匹配学习者特性、明确成功标准与期待”指标及C因素中的“提供自我掌控的机会、提供表现机会”;在分组中,教师直接参与到认知水平和知识较弱一组中来,发挥引导、协助的作用,保证了不同组的学生都可以体验到成功,体现了C因素中的“提供成功的机会”。我们可以看到,教师对这一环节的教学设计过程比较合理,充分地体现了ARCS动机模式的运用。
建议:丰富R因素中的“匹配学习者特性”指标。除了采用按能力分组,还可以采取按学生的学习风格和认知特点分组,这样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丰富C因素中的“提供自我掌控的机会”。教师要特别关注课堂中的学习落后学生,除了课上采取学习分组外,课后要和学生、家长一起制定个别学习目标与标准;同时注意S因素中的“提供反馈与奖励”指标的合理运用。
第三环节,闯关练习,巩固提高。
点评:教师针对学生能力设计三类难易程度不同的题(知识题、判断题、经验题),巩固教学内容,并由不同层次的学生回答,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可以体验到成功。体现了R因素中的“匹配学习者特性”目标、C因素中的“提供表现机会”和S因素中的“提供反馈与报偿”。
建议:由于这一环节的目的是巩固教学成果,因此教师可以着重拓展A因素中的“多变性”目标,采取不同的巩固策略(如竞赛、抢答、小组合作、游戏)、模拟场景、实物的不同呈现方式等等,巩固加深学生所学知识,并注意在实际中的运用。同时在这一过程中,也要注意对学生反馈的及时性和奖励的公平性。
总之,ARCS动机模式的四大要素既来源于教学实际,又要指导服务于学习与生活实际,并在教学实际中进一步发展完善。在实际的运用中,要注意以下几点:(1)在教学前,要具体分析不同障碍类型学生群体的认知水平和特点,分析其动机需要和成因,这样才能提供有效的动机目标和指导策略;(2)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群体特点和教学主题、教材特点,有针对性的选择不同的动机目标和策略。动机目标和策略并非越全越好,要做到恰到好处;(3)在教学过程中,动机模式的四大要素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创造性地使用。
参考文献
1 Keller, J.M. Motivational design of instruction. In C. M. Reigeluth(Ed.), Instructional design theories and models : An overview of their current status. Hillsdale,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1983
2 Keller, J.M., Kopp, T.W. Application of the ARCS model to motivational design. In C.M. Reigeluth(Ed.). Instructional Theories in Action: Lessons Illustrating Selected Theoies. New York: Lawrence Erlbaum, Publisers, 1987.289-320
3 Keller, J.M., Suzuki, K. Use of the ARCS motivation model in courseware design. In Jonassen, D.H.(Ed.), Instructional designs for microcomputer courseware. Hillsdale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1988
4 Keller, J.M. Development and use of the ARCS model of motivational design. Journal of Instructional Development, 1987,26(8):1-7
5 Keller, J.M. The systematic process of motivational design. Performance & instruction, 1987, 26 (9):1-8
6 Keller, J.M. Strategies for stimulating the motivation to learn. Performance & instuction, 1987,26(8) :1-7
How to Motivate Exceptional Students to Learn:ARCS Motivation Model and Its Application in Special Education
MENG Wanjin ZHANG Chong
(Research Department for Psychology and Special Education,
China National Institute for Educational Research, Beijing, 100088)
Abstract Learning motivation refers to the internal drive pushing students to learn directly, and it is a need inspiring and guiding students to learn. When it comes to exceptional students, whose exceptions bring unfavorable influences to their learning, inspiration of their learning motivations begin to carry special significance. The ARCS Motivation Model, created by John M Keller, a professor at Florida State University, sets up a mile-stone in theory and practice of motivation to learn. This article probes ARCS Model and its applications in special education.
Key words John M Keller ARCS learning motivation
(责任编校:刘玉娟)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