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7期

如何激发特殊儿童学习动机:ARCS动机模式在特殊教育中的应用

作者:孟万金 张 冲



  摘要 学习动机是指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是激励和指引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需要。特殊儿童由于自身的某些特殊性给学习造成了不利的影响,因而,激发特殊儿童的学习动机就具有了特殊的意义。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John M Keller教授创立的ARCS(Attention, Relevence, Confidence,Satisfaction)动机模式,简单实用,引起世人好感。本文就ARCS动机模式在特殊教育中的应用作些探讨。
  关键词 John M Keller ARCS 学习动机
  分类号
  
  1 问题提出
  
  人的各种活动,都是由一定的活动动机引起的,动机是一切活动的原动力,是力量的源泉。学习动机是指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是激励和指引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需要。特殊儿童由于各种障碍的不利影响,在认知、思维、想象、语言、记忆力、注意力等方面在不同程度上处于劣势或表现不如普通儿童,因而激发特殊儿童的学习动机就具有了特殊的意义。
  到目前为止,教育研究者们通过对大量教学理论的梳理和元分析,在教师怎样教和学生怎样学的问题上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遗憾的是,对于特殊儿童学习动机及激发的研究报告却是十分薄弱。通过“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可知,从1997年到2007年,篇名中含有“学习动机”的文章合计932篇,而涉及特殊儿童领域的文章仅有7篇,况且这7篇中有6篇是关于“学困生或学习障碍生”,1篇是关于“弱智生”的学习动机激发;通过《中国特殊教育》文章检索可知,从1997年到2007年,篇名中含有“学习动机”的文章总共1篇,还是关于“学习障碍学生社会支持、学习动机与学业成绩的关系研究”,关于特殊儿童学习动机激发与培养方面的文章还是空白。显然,迫切需要重视和加强特殊儿童学习动机激发与培养的研究。
  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John M Keller教授创立的ARCS(Attention, Relevence, Confidence, Satisfaction)动机模式[1],在开发和应用学习动机理论和实践方面树起了一座新的里程碑,在世界范围内广为流传,近年来对我国新课程改革的深化也产生了越来越多的影响。深入探讨ARCS动机模式在特殊教育中的应用,对我国特殊儿童学习动机激发与培养应该具有积极的借鉴价值。
  
  2 ARCS动机模式四大要素
  
  ARCS动机模式四大要素包括注意、相关性、自信心和满意(Attention Attention Confidence Satisfaction),同时还包括系统的动机设计和操作指南。在动机的四大要素中,前两个即注意和相关描述的是期望-价值理论的价值成分。ARCS模式的第三个要素信心,与期望成分包含的变量相对应。最后一个要素即满意,将与动机相关的内在和外在因素合并到了一起[2-3]。见图1。
  
  上述四个要素涵盖了动机的各个方面,这些方面就解释与成绩相关的人类动机而言都是必不可少的。在教育环境中,要激发学生动机,首先要引起他们的注意。抓住他们的注意之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必须利用技巧来保持他们的注意。然而,尽管抓住学生的注意必不可少,但却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学生们想知道,他们为什么要学这些材料,这些材料对他们有什么用处。换句话说,如果要充分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动机,这些材料就必须跟他们的个人目标和价值联系在一起。
  要成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除了注意和相关之外,还必须创造一种积极的期望。ARCS模式的第三个要素是信心,既包含了信心中积极的方面,也包含了消极的方面。学生信心不足,在试图挑战困难目标的时候就很可能会轻易放弃。但是如果对成功抱有积极的期望,学生们坚持的时间就会更久一些。同样重要的是要让学生相信,成功靠的是自身努力和个人能力,而不是运气、偏袒或轻松任务。这些成功的内在因素建立起学生的信心,信心又将学生引入新的更高的动机境界。
  当前三个条件——注意、相关和信心满足之后,学生的学习动机就被激发起来。ARCS模式的第四个要素——满意,是为加强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动机而做的工作。内部激发和外部激发的运用,能够保证学生对自己的成绩产生积极的感觉,并继续重视自己从事的既定活动。前者包括完成任务的自豪感和他人对自己成就的认同感,后者包括评分划级和特殊关爱。反馈是这一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要获得积极的动机激发效果,反馈不一定总是正面的。当某个学生的成绩不太令人满意的时候,帮助学生提高的矫正性(有别于惩罚性)反馈也能够产生积极的效果。
  动机理论的这四个要素能够使我们将各种各样的动机概念和理论综合在一起,并把与动机相关的问题和策略加以分类。在ARCS中,以上内容被合并成一个系统的方案和开发程序,我们就可以利用它来识别和解决与动机相关的问题,或者来决定面对一群特定的学生,哪些才是最恰当的动机策略。这是系统解决动机问题的方法论,这一模式在任何时候,不管是针对普通儿童还是特殊儿童,都是通用的动机问题解决程序。
  
  3 ARCS动机设计程序
  
  表1中的步骤和程序讲的就是课程开发者和教授者如何遵循系统的动机程序。程序的第一步是受众分析,这一步是确立目标和决定运用哪种动机策略的基础。程序问题为课程开发者和教授者提供了一份清单[4-5]
  在表1所有设计步骤中,最关键的是受众分析,此外还要求人们关注动机的另一个方面,即动机与学习成绩之间的关系。一个人的动机水平会经常发生改变,可以在最高和最低之间变化。这种变化可以用倒U曲线来描述,因为倒U曲线的形状恰好代表了动机变化的特征。这条曲线描述了随着动机水平的提高,作业成绩也会随着提高然后达到一个最高点。然而,随着动机水平的继续升高,作业成绩开始降低。当动机水平达到最高时,学习者就会因为压力太大而犯错误。当动机水平太低时,学习者也会因为厌倦或缺乏努力而导致作业成绩太低。见图2。
  教师可以将倒U曲线和ARCS模式的四个要素结合起来分析个体或群体的动机水平。这一分析可以为决定何时使用何种动机策略提供基础。比如,某智障学生开始学习家庭烹饪课程的时候,由于这一课程符合她的兴趣和目标,所以相关性(R-relevant)处于最高水平。相反,她对自己使用烹饪工具的能力不是很有信心,对自己有可能会犯错误感到很焦虑,所以信心(C-confidence)要比最佳状态低。她的注意(A-attention)水平有可能会太高,这就意味着她会对教室中不同位置的烹饪工具、器皿、调味品和原材料很感兴趣,以致于很难注意到教师(这种情况不同于那种厌倦并且不注意任何事情的案例)。最后,这个学生潜在的满意度(S-satisfaction)可能也会很高,她有可能会期望从这个课程中学到很多,甚至于多于这个课程所能提供的,这意味着她成功了。
  
  当完成这个分析,教师就会认识到为使这个学生的动机能够被正确的激发,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树立其能从这一课程学到多少知识的正确预期,应该去除分心物以帮助学生注意到最主要的指导,还应该给学生提供比较容易上手的工具进行训练以帮助这个学生树立信心,并不一定要花费时间向这个学生展示这个课程的内容将来会非常有用。
  这是一个只关注个人的简单的例子,然而可以将相同的逻辑应用于更为复杂的情境中。例如,教师可以用相同的过程根据学生普遍的态度去分析整个班级,或者根据特征的相似性将班级学生分组,然后对小组进行分析。以分析结果为基础,教师就能执行系统动机设计程序的其它步骤。在估计学生的动机和准备动机策略时,这个程序能够帮助教师由单纯直觉的方法转变为系统的方法。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