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8期
“全纳教育”呼唤中国完善特殊教育政策和教育立法
作者:刘贤伟
3 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特殊教育政策和特殊教育立法的思考
3.1 借鉴和吸收国际经验
我国学者方俊明认为:“结合本国本地区的实际来学习、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是我国特殊教育研究的主要经验和继续努力的方向。”[11]发展全纳性学校,实施全纳教育,代替原有的专门的特殊学校或特殊班级是国际共同努力的方向。就全世界来说,世界许多国家的“全纳教育”政策已经积累了不少可以借鉴的成功经验。尤其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全纳教育”成果。这些国家大都是以法律为先导确保残疾儿童回归主流社会、让残疾儿童获得应有的人格尊重和受教育权利。所以我国也应该尽快完善特殊教育的专门立法,以避免因目前我国的特殊教育法规条例的权威性较低或执法依据模糊等造成的残疾人受教育权益得不到保障的现象。
3.2 建立中国特色的特殊教育政策和法规体系
历史告诉我们要解决残疾儿童受教育的问题必须首先构筑符合中国国情的特殊教育政策和法规体系。我国曾经实施的“特殊学校”与“随班就读”等政策手段都不能全面满足全国残疾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需要。譬如特殊学校大多设在城区,无法保证广大农村的特殊儿童接受教育。“从经济成本上看,高成本的特殊学校只能保证很少的一部分学生接受教育,而绝大部分有特殊需要的学生,尤其是农村地区的学生根本接受不到任何特殊教育。”[12]以2005年为例,“2005年全国共有特殊教育学校1593所,招收残疾儿童4.93万人,比上年减少0.15万人;在校残疾儿童36.44万人,比上年减少0.74万人。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和附设特教班就读的残疾儿童招生数和在校生数分别占特殊教育招生总数和在校生总数的61.34%和63.13%。残疾儿童毕业人数4.32万人,比上年减少0.35万人。”[13]这些统计数字与同年六一儿童节期间温家宝总理所报出的数据,即“全国3.6亿儿童中有将近1000万残疾儿童”[14]*的数字相比较可以看出,我国目前只是满足了一小部分残疾儿童的教育需要。所以建立当代中国特色的“全纳教育”式的特殊教育政策和法规体系是必要的和迫切的。在中国构筑有中国特色的特殊教育政策和法规体系,全面实施全纳教育也是可能的。首先建立和谐社会是中国政府和全国人民的愿景,这是实施全纳教育政策的大背景;其次,我国长期以来的“素质教育”和“随班就读”的实践也为我们积累了面向全纳教育的宝贵经验。总之,确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全纳教育政策,将更有利于整合和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满足所有儿童的教育需求,促进中国的教育公平和未来社会的和谐发展。
3.3 完善现行政策,加强政策建设
中国现行的“随班就读”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也丰富了“全纳教育”的内涵和方式,但是由于在师资、教育资源的配置等方面的不配套,导致“随班就读”的残疾儿童大部分是在混玩,并没有得到适合 其身心发展的教育,更不用说全面的健康服务了。 虽然我国的“随班就读”政策已经越来越不能满足 *?温家宝总理的原话是:“六一儿童节快到了,每当到这个日子,我就想起1 3亿人口中有3. 6亿儿童。而13亿人口中,残疾人有6000万,其中听力残疾的有2000多万;儿童残疾有1000万,其中听力障碍的有80万,每年还要增加2.3万人。”残疾儿童接受教育的需要,但是“随班就读”的实践一方面告诉我们在此基础上按照国际共识,逐渐以全纳学校代替特殊学校或特殊班级,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和政策价值;另一方面也让我们认识到了加强政策建设的重要性。全纳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方位的整合和改革特殊教育和普通教育的教育目标、教育内容、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教育管理等。这一切都必须首先加强政策建设。正如黄志成所说:“政策是帮助学校运转的主轴。全纳教育政策应成为学校发展的一个内在部分,应该是综合性的和明确的。”[14]
参考文献
1 黄克成.全纳教育关注所有学生的学习和参与.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12-13
2 3 4 John C. Begeny , Brian K. Martens.Inclusionary education in italy:a literature review and call for more empirical research. Remedial and Special Education, 2007,28(2):80-94
5 Mavis A. Clark. Adult education and disability studies, an interdisciplinary relationship: research implications for adult education. Adult EducationQuarterly, 2006,56(4):308-322
6 刘金礼.特殊教育导论.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93-94
7 Paula D. Kohler ,Sharon Field. Transition-focused education: foundation for the future. Journal of Special Education, 2003,37(3):174-183
8 Kevin S. Sutherland,R. Kenton Denny,Philip L. Teachers of students with emotional and behavioral disorders reported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needs: differences between fully licensed and emergency-licensed Teachers. Preventing School Failure, 2005,49(2):41-46,6
9 10 Philippa Russell. ‘Access and achievement or social exclusion ?' are the government's policies working for disabled children and their families? Children & Society, 2003,17:215-225
11 方俊明.我国特殊教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中国特殊教育,2000,25(1):1-4
12 郑太年.特殊需要教育的国际努力.全球教育展望,2001,(7):68-73
1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2005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http://www.edu.cn/20060703/3198264.shtml,2006-07-03
14 新华社记者沈路涛. 温家宝总理看望中国聋儿康复中心孩子们. http://temp.cdpj.cn/wjb/index2.htm. 2005-05-30
15 黄克成.全纳教育关注所有学生的学习和参与.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52-53
Inclusive Education Calls for the Perfection of Policy
and Legislation for Special Education in China
LIU Xianwei
(School of Educational Science,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Nanjing,210097)
AbstractInclusive Education is an influential concept commonly accepted internationally. Italy, USA, and U.K. are nations which implement inclusive education relatively early in the world and have comparatively mature policies and experiences in inclusive education. Limitations of the Chinese special education policies through comparison with inclusive education policies in Italy, USA, and U.K.can be found out. Meanwhile we can conclude that the international and domestic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needs China to consummate its policy and legislation for special education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basic idea of Inclusive Education.
Key wordsInclusive Education study in the general classroom special education policy legislation for special education
(责任编校:杨希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