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8期

融合教育中的同伴作用策略

作者:石晓辉



  合作学习中每个小组成员都有明确的任务,因此使成员感到自己对于小组目标的达成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小组不可缺少的一员,因此这种策略可以使学生形成积极的自我确认,并在小组成员间形成积极的相互依赖。研究显示,合作学习策略能够提高自尊和社会技能,使学生间形成积极的互动和控制竞争[8]。Tana D'Allura (2002) 的研究中,在实施合作学习策略前,融合教育环境中的视障儿童与纯视障生班的孩子一样,与同伴交往的时间所占自由活动时间的比例不到5%,而视力正常学生有20%的自由活动时间用于与同伴交往。实施合作学习策略后,在融合课堂中视障儿童与同伴的交往达到与视力正常儿童间的交往几乎相同的水平,而那些在纯视障生班级学生的交往则没有变化[9]。这说明通过合作学习策略不仅可以加强学生在学业上的联系,也同时促进了学生间在非上课时间的社会交往。
  2.2.1 合适的分工
  合作学习有效开展的关键是成员需感到自己对于团体目标的达成有独特的作用,同时明确自己的责任,因此每个人的分工或任务需适合其能力水平,既要保证其有可能获得成功,同时也需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以适度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
  2.2.2 对学习的有效支持
  为保证融合教育中的合作学习策略确实适应并有利于残障儿童的发展,对其学习给予有效的支持措施至关重要,这种支持主要落实于使残障儿童学习者接受和完成学习任务、达成学习目标的过程中。例如对于接收信息渠道有障碍的盲、聋童来说,在呈现学习材料、布置学习任务时,可为其提供录音带或幻灯片等适合其感知的媒体,而对于主要存在能力缺陷如弱智和自闭症儿童来说,适当降低学习材料的难度和任务要求并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给予适当指导则是合作学习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
  
  2.3 反向融合(reverse inclusion)
  反向融合策略旨在创设一种不同寻常的融合教育环境。人们通常理解的融合是让少量残障儿童进入普通学校或在以正常儿童为主的班级中学习,而反向融合则是安排少量正常儿童进入以残障儿童为主的班级学习。
  在实施反向融合策略的环境中,班级的主体是残障儿童,由此决定了教室的物质环境、师生总体的思想观点、情感态度和行为方式都可能具有不同于普通学校班级的特点。当正常儿童进入这样的班级进行学习,就必然要主动学习和适应这样的班级氛围或文化,因此反向融合策略强调正常儿童对残障儿童的主动融合和适应,由此推进残障儿童融入主流社会的速度和水平。
  2.3.1 适用的残障学生
  反向融合策略适用于智力接近或达到正常、同时具有一定社交技能的残障儿童。这是因为在反向融合策略中,作为班级主体的残障儿童,如果与正常儿童在学业发展方面差距过大,则会使教师在教学内容的组织及教学方法的选择上难以兼顾两类儿童的发展。而如果残障儿童存在明显的社会技能缺陷从而对正常儿童构成强大干扰,则不仅会给正常儿童造成过大压力而影响其发展,也使得正常儿童与残障儿童间难以进行有效的交往,同样不利于残障儿童的发展。因此在学业和社会性发展两方面均严重落后的学生,如中、重度弱智学生及有严重情绪行为障碍的学生,难以从反向融合策略中获得较好发展。
  Mills, Cole, Jenkins, and Dale (1998) 的研究表明,高功能残障儿童在仅包括21%正常儿童的反向融合课堂中获益最多,他们发现当高功能残障儿童在包含64%正常儿童即以正常儿童为主的班级中,他们并未获得与在完全残障儿童班级更多的发展[10]。这可以作为高功能残障学生在反向融合环境可获得更大发展的证据。
  2.3.2 “反向融合”的实践要求
  反向融合策略既有班级中残障儿童所占班级人数比例的含义,也有着一系列的实践要求。Buysse, Goldman, and Skinner (2002) 已经指出,关于儿童早期教育环境中残障儿童与正常儿童的最佳人数比例尚无一致意见,仅凭残障儿童与正常儿童的人数比例并不能决定融合教育的质量[11]。要实现真正意义的反向融合,还需在反向融合的教育环境中,由正常儿童通过主动接触了解残障儿童,在学习和交往中主动适应并帮助残障儿童发展。例如在以视障生为主的融合班级中,可适当安排正常儿童在被遮住眼睛的情况下听课,或让正常儿童学习定向行走,以使之尽可能真实地体会残障儿童的生存状况,当他们明白了残障儿童的缺陷给其学习、生活带来了怎样不利的影响后,会更加自觉地尊重这些差异,并给予残障儿童更妥善的帮助。
  
   3 同伴作用策略的实施原则
  
  3.1 着眼于满足残障儿童的特殊需要
  对残障儿童发展最重要的因素莫过于其特殊需要的满足,同伴作用策略作为一种针对性较强的策略,只有着眼于满足残障儿童的特殊需要,才可以最有效地发挥同伴作用的效益。尽管同伴作用策略不可能满足残障儿童所有的特殊需要,但是某些类型或水平的需要仍可通过同伴作用来满足。因此正确及时地鉴别和诊断残障儿童的特殊需要,并选取其中合适的部分运用同伴作用策略对残障儿童提出适当的任务要求,并给予有效的辅导和支持,使得残障儿童在此过程中锻炼能力,体验成功,是保证同伴作用策略实施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3.2 形成系统的计划
  要使同伴作用策略能够切实有效地开展,制定系统的计划是十分必要的。同伴作用策略计划不仅应包括具体的人员、课程和活动安排,也应对训练计划中目标行为的鉴定和评价手段做出明确的规定。训练计划需要普通教育教师、特殊教育教师、心理学家、言语治疗师、职业或感统治疗师等共同制定、进行协调并监督执行,以保证训练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同时阶段性地评估和总结训练效果,在此基础上制定下一步的同伴作用策略计划,以保证训练的连续性和渐进性也是制定系统训练方案的要求。
  
  3.3 关注全体学生的发展
  融合教育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不可因为对残障儿童发展的关注而忽视或损坏了正常儿童的发展。如果同伴作用策略给作为指导者的正常儿童造成过重负担,便会对其正常的学业和交往产生消极影响,甚至可能造成正常儿童与残障儿童间的对立和憎恨。因此同伴作用策略的使用应以不损害正常儿童的发展为前提。同时在具体地使用同伴作用策略的过程中,也应视具体情况,适时利用残障儿童在某些方面的能力优势,来帮助在该方面落后的正常儿童取得发展。如在同伴指导策略中,当残障儿童在社会性或学业发展的某些方面优于非残障儿童时,可以考虑将其作为同伴指导者。
  
  参考文献
  1 Downing, J. E., Eichinger, J., Williams, L. J.. Inclusive education for students with severe disabilities: comparative view of principles and educators at different levels of implementation. Remedial and Special Education, 1997, 18: 383-402
  2 Stainback. W., Stainback. S.. A rationale for the merger of special and regular education. Exceptional Children. 1984, 51: 102-111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