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8期
中国聋人高等教育:现状、需求和建议
作者:Patricia A.Mudgett-DeCaro James J.DeCaro 刘玉芳
从数据资料中找出基本规律后,再度审核,努力从资料中寻找不符合规律的案例或者与模式有矛盾的地方。要汇报这些不符合规律的案例并加以分析、解释。另一方面,不同群体(比如健听人和聋人,学校领导和学生)由于所处环境不同对同一问题的看法会不同。
外部效度指的是能够把一个研究发现的结果应用到不同环境。由于研究结果得自特定条件下,无法准确地复制,外部效度意味着要详细描述研究方法、资料、分类、分析和结果,来帮助读者决定这种研究结果是否适合在不同情况下采用。也就是说,通过彻底了解研究过程中每个阶段,读者能够检验他们自己的情况是否与此项研究大体相似以确保结果相同。若要进一步了解质的研究信、效度性方面的问题,读者可以参阅 Kirk & Miller的书[6]。
2.4 数据和资料的分析
采访按标准程序编码[7],先对资料进行初步编码,然后经过讨论后,商定分类。这些分类都是由采访文稿中引出,每个采访都有编码。
我们归纳出11个编码分类:(1)聋与聋人;(2)辅助服务;(3)大学专业;(4)就业;(5)教师;(6)大学入学;(7)政府;(8)大学的作用;(9)其它残疾;(10)问题;(11)目标。采访的任何一部分,最多可归入三个分类,如果超过三类,取最重要的三个分类。采访文稿的分类编码分别由三个人*独立操作,然后比较编码结果,确认编码一致性。如果有歧议,将进一步讨论直到达成一致。编码分类信息输入电脑,由Atlas-ti软件把同类内容归入一起以便总结。每一分类都做分析,并对各分类之间的关系也做概括总结。
3 研究结果与讨论
3.1 教育质量
中国致力发展、扩大聋人高等教育。很多想法和做法都很新颖、有创意。中国在保证绝大多数聋生接受义务教育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功。国家在迅速发展聋人高中和大学教育,随之而来的是需要重视提高聋人的教育质量。
3.1.1 不断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
不少大学对新教师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然而访谈对象认为,还有其他一些方面也亟待提高,主要方面有:
(1)鼓励教师扩充、提高专业知识水平。
(2)通过专业机构组织的活动、培训等途径,系统地更新教师专业知识。
(3)在聘用合格师资方面给予大学更多自主权。
(4)积极鼓励、帮助教师提高在聋人文化方面的知识,包括由聋人讲授聋人文化方面课程。
(5)制订相应政策,提供辅助设施,改善教师交流技能。
(6)开设培养聋人师资的专业。
(7)把聘用聋人教师放在重要位置,为他们的教育和发展提供机会。
有些教师和学生还提出要简化聋生课本,另一些教师和学生则认为这样会影响教学质量,漏掉重要内容。本报告的作者深感简化课本内容不是有效方法。相反,通过采取增加课时量、提供辅助服务、采用新的教学方法等渠道,能确保聋生学到健听生所学内容。
3.1.2 鼓励教师间、校际间合作,寻找出切实可行的教法
具体建议如下:
(1)中国正在尝试许多教法,教师之间对这些教法的交流研讨也要随之加强。
(2)鼓励国内、国际的普通学校、聋校及康复中心之间进行交流,举办培训。
(3)探索视觉教学的创新方法(尤其在讲授抽象概念时),启用受过教育的聋人来帮助设计这些教法。
(4)创新现有教学技术, 尝试新的教学技术。
(5)与成功的聋人(包括残联成员)合作,开发新的教学方法。
(6)通过研究来考证新的教学方法。
3.1.3 强化因材施教
目前个体化教学愈发普遍,并应继续实施。学校应为新生提供能有效利用他们的时间的课程。此外,要审查阻碍因材施教的政策、程序。
大多数入校聋生的写作能力差。 基于这一现实,有些大学给所有聋生开设额外的写作活动,如记日记。但对已达到写作要求的聋生应免除这方面的训练。有一所大学对入校新生进行中文测试,并按学生的不同水平教授不同程度的中文课。这种做法可以借鉴。
除了考试这一衡量标准以外,入学标准应适当扩大,例如可以把学生代表作品等纳入到参考中。考试也应当更综合化,更标准化。
增加学生上网时间,以便帮助他们学习专业知识。
3.1.4 对学生抱持高期望
在培养聋生发展与运用其抽象思维能力方面建立更高的期望值。研究和实践都表明,只要交流清楚,教法得当,聋生完全可以理解和应用抽象的概念。
3.2 除美术和电脑专业外,增加专业使其多样化
几乎每个聋人访谈对象都迫切希望学校扩大专业选择,尤其指出不是每个聋生都擅长美术和电脑。出国留学的聋生则有更多的专业可选择。就这一论题的相关建议列述如下:
(1)创造条件让有能力的聋生去普通大学随班就读,这自然就为聋生扩大了专业选择的机会。
(2)将在各行各业有成就的聋人树立为典范,提高大学教师、学生、家长、中学教师和用人单位对聋人能力的认识,在意识上为扩大聋生专业选择做准备工作。
(3)继续通过各种有效途径让社会了解中国及世界聋人的能力和成功事例。树立社会对聋人的信心。
3.3 创造让聋生随班就读的课程或专业的条件
不少访谈对象认为,如果能帮助聋生克服障碍,聋生完全可以学习普通大学的课程或专业,包括远程教育。目前资源缺乏,没有辅助服务设施是主要障碍。主要建议如下:
(1)审查、改造现有教学结构,创造随班就读的条件。
(2)大学应考虑设立预科班,为入学前没有相应基础的聋生随班就读本科打基础。
(3)调查世界各国随班就读的成功事例,采纳适合中国国情的做法。
(4)考虑设立辅助服务设施,促进随班就读。 如:课堂配备称职的、手语娴熟的翻译;配备把声音转成字幕的设备和服务;聘用健听学生做笔记;建立辅导中心,聋生可以在此中心寻求各科的帮助, 辅导者可以是健听人也可以是聋人。
3.4 改善大学入学前的教育
薄弱的大学前教育被认为是严重影响聋生在大学成功的因素之一。由于聋人高中寥寥无几,一些聋人大学生源只能来自聋人初中。努力帮助聋生备考大学的任务就落到了现有的初中学校。目前的问题是,除了提高大学入学考试分数,提供高考复习大纲以外,聋人高校的教师、领导并没有设想出更具体的改善大学前教育的方法。 尽管如此, 访谈对象还是提出了不少建议:
(1)政府部门应继续努力发展聋人高中教育。
(2)设计更广泛、更具综合性的高考试题,以此来引导大学前教育。
(3)探索大学帮助改善初中、高中阶段教育的方法。比如:访谈对象讨论在大学设立一年预科制学习。 这个设想有很大的潜力可行。此外,大学可以聘用中学教师为专家,向他们学习教学方法和交流技能,从他们那里了解聋人文化,以及他们教育聋生的成功经验。
3.5 与用人单位建立合作伙伴关系
几乎每位访谈对象都为毕业生就业深感忧虑。在全国就业竞争激烈的情况下,聋生面临的一些具体问题包括:工厂追求效益和产量,不愿意招聋生实习,聋生无法获得实际工作经验。大学里学的知识技能与用人单位的需求之间存在断层。我们建议如下:
(1)在校期间创造机会帮助聋生获得实际工作经验。
(2)鼓励用人单位把培养年轻聋人作为未来的投资,或许政府可以通过相关政策来鼓励这种作法。
(3)与潜在用人单位配合设计大学教纲,缩小学校所学与工作所需间的鸿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