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期
论普通班中的超常教育
作者:华国栋 张 冲
2 普通班开展超常教育的意义
许多普通学校普通班客观存在超常学生,但由于过去在普通学校没有开展超常教育,忽视了 他们的存在。在普通班开展超常教育是十分有意义的。至少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2.1 有利于超常教育事业的发展
我国现阶段开展超常教育的班级和学校为数很少,且多数集中在城市少数重点学校,并不能 满足所有超常学生学习的需要,特别是按照多元智能的观点和超常学生的新的概念,可能已 不是2%左右的学生超常,会有更多的学生在不同的方面有异乎寻常的表现,而这些特殊才 能并不一定在入学前通过测量考试能准确地鉴别出来,所以更多的超常学生仍然在普通学校 普通班接受教育,尤其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和边远地区,更是如此。客观上我国不同地区不同 学校的资源很不均衡,导致了教育的不公平,这也是许多同志批评将超常学生单独编班、编 校的原因之一。如果在普通班没有积极地开展超常教育,超常学生在学习和发展的特殊需要 没有得到很好满足,他们缺少学习上的挑战,他们的学习热情被扼杀,便使他们成为低成就 的超常学生。这是人才的浪费,也是对他们的教育不公平。超常教育事业 的蓬勃发展,需要我们将超常教育和普通教育融为一体,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面向全体 学生,重视超常学生的教育需求,开发学生潜能,使全体学生包括超常学生都能得到最大限 度的发展。
2.2 有利于促进超常学生的健康发展
将超常学生单独编班、编校的做法固然有其积极的一面,如学生的认知水平比较一致,教师 比较容易照顾到全班学生的需要,超常学生间有很多共同关注的问题,便于相互切磋交流, 集思广益等等。但这种超常教育的模式也有其负面效应,从某种意义上说,单独编班、编校 是一种隔离式的教育,客观造成社会对这些班、校的特殊期待,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标签效 应,给这些超常学生造成心理压力。另外由于这些学生往往被和同龄人隔离进行专门的学习 和训练,给他们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带来一定的困难,甚至造成一些超常学生畸形发展, 这也是一些少年班或超常生单独编的班、校每每受到抨击的一个原因。现在我国的少年班已 是寥寥无几。特别是现阶段有些学校为了追求高分、追求名次、追求升学率,将超常教育和 应试教育捆绑在一起,从而影响了一些超常学生的全面发展,特别是忽视了了对超常学生创 造力的培养,使超常教育进入了一个误区。至于奥校等形式本来也是超常教育的一种有效形 式,但由于受应试的影响,有些非超常学生,为了追求高分,也参加奥校学习,加重了他们 的学习负担,另外为了追求金牌,一些奥校频繁地对学生进行选拔和淘汰,让更多学生经历 了失败,因此兴办奥校也成为有争议的话题。而在普通班的自然环境中开展超常教育,如果 我们提供一定的资源和支持条件,我们可以在动态的教育教学中通过观察比较、测量等多种 方法发现超常学生,并在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方式等方面满足他们特殊需要,也为他们提供 超常学生间相互交流合作的机会,这样不仅提供了适应于他们能力的教育,而且也有利于他 们在同龄人群体中的健康和谐发展,实现素质的全面提高。事实上有许多高成就的人都是在 普通班的自然环境中培养出来的。
2.3 有利于普通学校普通班教育质量的提高
超常教育的理念、策略、方法,对普通教育也有借鉴作用。超常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 神和创造力,强调自主探究学习,而这些现在都已成为普通教育追求的理念和学习方式。普 通班的教师掌握超常教育的策略方法越多,那么从挑战性课程学习中受益的学生也更多。按 照我们对超常学生的新的理解,超常生并不都是按传统智力测验测出的高智商学生,超常更 体现在他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他的创造力上,以及作为成功人士应具备的优秀品格上,而这 些都是通过后天可以培养的。我国已有一些学校研究开发普通学生的潜能,使他们能超越常 态的发展,也取得了一定成效。另外普通班的超常学生也可以利用自身的优势,在某方面为 其他同学起到榜样和示范的作用,当然在这个过程中超常学生也学会交往、学会尊重别人、 理解他人,从而完善自身。
3 普通班开展超常教育的可能性
如果说在十年前在普通班开展超常教育还不太现实,而在现阶段应当说已具备了可能条件, 这是因为:
3.1 创新成为教育的共同价值追求
众所周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是超常教育的核心目的,但现在这已不是超常教育 的专利,由于知识经济社会对多样化创新人才的需求,现在各级各类教育都在追求创新,创 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已成为素质教育的核心。既然超常教育和普通教育有共同的价值追 求,那么在普通班开展超常教育也就并行不悖了。当然超常学生和普通学生在探究和创新的 类型和层次上可以不一样,他们之间有共性也有差异。只要我们在班集体教学中实施差异教 学,辨正地处理好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便可以促进普通生和超常生共同成长。
3.2 融合教育成为教育发展的一个趋向
融合教育(又译为全纳教育)缘起于1990年联合国教科文国际组织在泰国召开的世界全民教 育大会发表的《世界全民教育宣言》,1994在西班牙萨拉曼卡召开的“世界特殊需要教育大 会”则正式拉开“融合教育”的序幕,美国融合教育重建中心把全纳教育定义为“为学生提 供均等的有效的受教育机会,为培养学生成为社会的正式成员来面对未来生活,在就近的学 校中开展的一种给予全体学生充分的帮助和支持的教育”。融合教育是以公平和平等作为论 理哲学基础的,其价值取向,从社会侧面来说,是推进教育的民主化,强调人人享有均等的 教育机会,不被隔离和排斥。这个均等不仅指入学机会均等,而且包括学习过程机会的均等 ,成功机会的均等;不仅指形式上的均等,而且指实质上的机会均等,即每个人的不同学习 和发展需要都得到满足,得到“充分的帮助和支持”,它的价值取向的另一面是促进学生的 全面发展,“培养学生成为社会的正式成员来面对未来生活”,因此它要求“全体学生的参 与”,是学生从自己发展的需要和社会需要出发,有选择地参与,是有效地参与到合作中来 ,相互理解和尊重,优势互补进行实质性的合作。融合教育要改变“发现和选拔适合教育的 儿童”而是要“创造适合每一个儿童的教育”。普通班接纳超常学生,开展超常教育正是顺 应了融合教育的潮流,融合教育的发展和完善会给普通班的超常教育提供更多的条件和机会 ,使超常学生得到更好发展。
3.3 国际跨文化实验研究结果为普通班开展超常教育提供了实证支持
Marsh 于2003 年指出“全世界的教育政策应把提高自我概念列为教育的核心目标”,因此 人们纷纷考察超常儿童的自我概念的发展情况,此后Marsh及其他各国的超常教育研究者通 过一系列跨文化研究,得出同样的结果,即在普通班的超常儿童表现出比超常班的超常儿童 更高的学业自我概念,更低的焦虑水平,而学业自我概念对学业成绩有显著的预测作用。由 此,Zeidner 和 Schleyer 指出教育政策的制定者应当权衡举办超常班的利弊[6] 。
3.4 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为普通班开展超常教育提供了基础的条件
我国新一轮的课改正在积极推进,尽管在新一轮改革中有许多值得商榷的地方,但改革的总 方向是对的。在新一轮课改中已改变了以往大一统的“一刀切”的教育模式,学生的学习目 标要求已有一定弹性,如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可以有不同的要求。在课程 结构中加强了选修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还有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等。教学内容在保证基本 要求前提下,也更加开放。这就为普通班的超常教育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对学生的评价也提 倡多元的发展性评价。普通班的超常学生有了更多的选择机会和自主发展的空间,他们可以 在保证学习的共同的基本要求前提下,根据自己的优势和兴趣选择适合自己学习的课程和内 容,根据自己学习和发展的需要进行速成和深造。这就为超常学生的发展提供了基本的条件 。当然为了满足普通班超常学生的需要,普通班的教师要学习和研究超常教育,政府和学校 也给这些教师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