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期
俄罗斯社会转型时期处境不利儿童道德关怀理念的分析
作者:乌云特娜
关怀是在处境不利儿童的生活情境中创造新的生命,是无穷的、明亮的和温暖的、有放射性 的 能量。为处境不利儿童创造新的生命,目的在于提升处境不利儿童个体的精 神需求,唤醒他们的心灵,让他们感受到生命的可贵和生命的价值[11]。
如何在处境不利儿童的具体社会生活情境中为他们创造出新的生命,有必要首先澄清关怀概 念的本质特性。关怀是双方的,而不是单方的,它要求双方的相遇,要求他们在社会情境中 沟通与交往,构成心灵唤醒体系。在心灵唤醒体系中的关怀是精神——心灵的,是建立在生 命的精神原则和心灵原则融合的基础上的。不懂得心灵的关怀,不与心灵结合的关怀,一定 是抽象的、感情贫乏的、无个性的关怀,这样的关怀可能是残酷的、狂热的和无人性的[12]。关怀是对处境不利儿童生命所表现的同情态度,同时也是最深刻的渴望。 我们每时每刻都生活在关怀之中,它是生命最真 实的存在。我们接受关怀,也需要关怀他人,共同生活在关怀所营造的氛围之中,没有关怀,人 们就无法生存下去。在生存论的意义上,道德与关怀具有内在的一致性。道德关怀的目的是 鼓励关怀他人、懂得爱人,使被关怀的人心灵真正唤醒,并回报社会。
人的心灵具有不甘受外部强制和追求内在精神完满的本性,而道德关怀正是通过情感和创造 的双重作用,把人的人格从外在强制下解放出来,赋予它以内存的内容,所以,可以说,道 德关怀使人成为真正的人。所谓处境不利儿童的道德关怀,是指政府以及社会有关组织和个 人对处境不利儿童在心理与生理、物质与精神上的道德关照和热情扶助。让他们感受到心灵 的关怀、情感的抚慰、社会的温暖,改善精神状态的能力,激发他们内在的精神动力,激起 他们生活的信心和勇气,指导他们的行动,并通过自身的努力改变其自身的精神状态,促进 个体全面和谐发展,进而促进处境不利儿童群体间的全面和谐发展,最终有助于改善整个社 会的精神环境[13]。
《中国特殊教育》2008年第1期(总第91期)2.2 处境不利儿童道德关怀理念的核心内容
2.2.1 心灵关怀是道德关怀理念的核心内容
处境不利儿童道德关怀的核心内容是心灵关怀。《纲要》中提到,“心灵是具有超越自然生 命属性的灵性之气,是人 的生命根基,来源于生命,与生命交相感应,互为影响;是一个人的内在精神世界[1 4]”。 “心灵”(душа)与“精神”(дух)在俄语中是明 确区分的。心灵与精神都具有不同层次的存在性。心灵高于精神,具有另一种实在性。心灵 是超越于精神的存在。每个人都有心灵,心灵不是自然而然的东西,它可能被遮蔽,可能被 压抑。可以说心灵是精神的最高品质,心灵是精神的真理和意义。如果说精神是人的自然属 性,那么心灵具有价值性,心灵是真、善、美、意义、自由。当我们说唤醒处境不利儿童心 灵时,这是对他们的积极评价,认为他们心灵中具有高尚品质。《纲要》中指出,“心灵赋 予 处境不利儿童身心生命以完整性、统一性和意义”。每位处境不利儿童都有各自的心灵世界 , 彼此冲突,任何外部强制都不能解决,只有唤醒他们各自的心灵,才能使他们做到“人同此 心、心同此理”,只有在心灵中才能克服个别与共相的对立。心灵虽无形而常在,无象而常 有[15]。“事实上,心灵是具有高度灵活性和敏捷性、随事物的变化而变化、应外 界的动静 而动静的精神本体,是高层次、能量性的物质状态。但由于它的虚空性、透明性、神秘性而 无法指认,用生理解剖的方式也难以找到它的具体位置。然而,它却是真实存在的。在他们 看来,唤醒心灵危机置关重要。的确,处境不利儿童的心灵危机是存在的,是德育所关注的 重要问题之一。“心灵危机是个体生命面临突然或重大逆遇时所出现的精神失衡,这时人常 常自卑、脆弱、抑郁。能不能走出心灵危机,关键取决于他们的自信心。[16]” 自信心决定一个人的思想和行动。唤醒心灵就是要唤醒他们的自信心,心灵与心灵交往,真 情互 感,理解沟通,以平等、理解、尊重、宽容的原则,进行处境不利儿童心灵的拯救和 心灵的关怀。
《纲要》中还指出“心灵关怀是处境不利儿童的生命本质。这种‘心灵关怀’又可称为‘心 灵 活动’。[17]”心灵不是物质或自然界,不是死板的、固定的、毫无生气 的东西, 而是主动的、能动的活动,生命之所以区别于自然,是因为生命是一种心灵活动,并且 借助于活动,我们从自然现象界跨入心灵实在领域。心灵关怀就是要求关怀者以意识指向意 义,因情感去感事,以思维去反思心灵活动,护卫心灵,安妥心灵,提升心灵境界。进而使 被关怀者感受到生命的意义价值,从而构建认识主宰和纯化自己的心灵。
2.2.2 处境不利儿童道德关怀理念的特殊需求性
《纲要》中指出:“心灵关怀的内涵主要是:关爱与尊重。这是基于处境不利儿童特殊需求 性做出的判断。需求是人们在一定情景下对客观事物产生的匮乏感而要求得到满足的社会心 理反映。它是在实践中产生的,具有社会性[18]。”处境不利儿童的特殊需求性有 :(1)自我生存的需求性;(2)尊重和自尊的需求性;(3)精神的需求性。特殊 需求性的发展 前提,是以物质生产的发展和物质需求的不断满足为基础的。道德关怀,关键是让不同类别 的处境不利儿童感到心灵的关怀和情感的慰籍,形成健康的积极心态。”
处境不利儿童的自我生存需求性实质上是他们的权利。这是因为,生存权凸显了处境不利儿 童的主体地位,生存权以其积极权利的性质为处境不利儿童权利的实现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生存权在平等理念的指引下,将关怀处境不利儿童作为价值目标。处境不利儿童的 权利只有纳入到生存的要求视野中,才能获得最充分的理解。生存需求性的体现首要的是人 权,处境不利儿童享有生命安全、受特殊保护以及生活保障的权利。广义方面的自我生存的 需 求性不仅包括维持基本生活的权利内容,还包括劳动权,教育权、家庭、母亲和儿童予以保 护之类的生存权性质的基本权利;从狭义角度看,自我生存的需求性仅指健康且带有一定文 化内涵的最低限度生活的权利。最低限度生活指处境不利儿童在身体上、精神上能像正常儿 童那样的生活,活得快乐而有尊严。
而尊重和自尊的需求性包括对获得信心、能力、本领、成就、独立和自强的愿望,来自公民 的尊重包括感激、承认、关心,这是尊重和自尊的最高需求性。处境不利儿童都希望自己有 个稳定、牢固的地位,希望得到公民的尊重。齐普科认为:“自尊需求的满足使人产生一种 自信,让人觉得自己在这个世界上有价值、有力量、有能力、有位置、有用处和必不可少。 然而这些需要一旦受到挫折,就会产生自卑、弱小以及无能的感觉,这些感觉又会使人的精 神丧失。[19]”
而精神的需求性是人类生命的基本单位,也是精神的源头。处境不利儿童没有精神的需求, 也就没有所谓的“精神。”精神的需求主要通过心理和情感方面体现的。这是处境不利儿童 精神需求的基础。在某种意义上,它是与生俱来的一种特性,只不过这种特性在他们后天的 社会化中得到进一步的训练、强化和提升,从而使他们不仅在认知的意义上得到发展,而且 在他们紊乱的情感、意识领域得到培育。处境不利儿童群体心理和情感的培育目标就是生存 的精神生命力的培育。它是处境不利儿童精神需求的理想目标,表明了他们的精神发展所达 到的高度,是处境不利儿童自我认识的升华和境界。只有对他们生存的精神生命力的健康培 育,才能够使他们感受到自我的存在,感受到与其它正常儿童一样生存,精神在此种状态下 才能达到真正的自由,也只能在此种状态下才能本质地体验出生命对处境不利儿童的意义和 价值。从处境不利儿童生存来讲,没有必要的物质条件不行,而没有一定健康的精神生命力 也不行。对精神生命力的向往和追求更体现了他们的生存和发展的水准。精神需求的发展前 提,是以物质生产的发展和物质需要的不断满足为基础的。精神需要的发展是人类实践领域 不断扩大、人类实践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的产物[20]。
本文为全文原貌 请先安装PDF浏览器
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