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2期

论残疾人就业生态化支持系统的建构

作者:闫加友 申仁洪



在的人,其“生活世界的根本特征就在于他总是生活在‘理想’的世界,总是向着‘可能性’行进。”生命永不停止,优化没有终点。人只有在与环境的互动过程中才得以确定自己的生命存在及其优化的历程,离开了环境,人也就失去了自己。因此所谓人的成长与生活过程从本质上讲,就是他在与环境互动过程中“向文而化”的过程,环境以及物质世界乃是人类得以存在的最基本条件。残疾人就业实则就是他们自己学习生命存在的基本方式,是他们“向文而化”的成长与生活历程。故获得相应的资源支持乃是他们最起码的权利。当职业成为一个最基本的社会现象之时,当职业成为一个公民的最基本的生活方式和生命存在之时,为每个弱势公民提供最适宜的就业资源也就成为一个社会和一个政府的最起码的义务。这里的就业资源不仅指物质设备和经费,而且包括合格的培训力量、相应的社会资源。
  
  3.2制度层面:残疾人就业支持的活动行为规则
  物质层面支持需要制度的保障,制度是实现物质支持的必要手段和途径。残疾人就业制度以正义为怀,它关注的是残疾人就业的制度化保障问题,满足的是公民对社会公正的追求。这里的就业制度包括国家有关残疾人就业的法律法规、政府的残疾人就业政策与就业行政调整和管理的规章制度、职业培训的制度化管理措施和培训教学活动等。这些制度为残疾人就业提供了行为规范系统的支持。因此,所谓制度支持就包括国家通过法律法规的制定确保给每个公民带来同等的就业权利和义务;政府通过政策的制定和调整以及就业资源(特别是优质就业资源)的公正的分配制度而给每个公民提供相对均等的就业机会和条件;职业学校则通过客观公正的制度化的管理措施和教师科学有效的以学生学习为核心的教育教学活动保证每个学生都获得最大程度的发展与进步。这三个方面的核心应该是残疾人,其目的是要在制度层面上构筑一个使每个个体都能获得成功就业的基本框架和运作平台。
  
  3.3意识层面:残疾人就业支持的主体自为意向
  所谓意识支持问题涉及每个个体对人性的理解、对人的发展的认识和对职业公正的看法。其核心是全体社会成员树立起这样一个基本观念:尊重每个个体作为人的生命存在,每个人的人性是第一位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而是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因此,所有的就业措施都应该公正地对待每个个体。这种公正的就业意识关注的是人们是否为每个个体的发展及其生命活动提供了最适宜的可能的空间和环境以及条件的支持,每个个体的潜能是否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即在他原有的基础上获得尽可能的成功及其生命存在的体验。
  残疾人就业支持的三个层面相互依存、相互关联并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一个整体。意识为就业支持提供理念性的保障,是残疾人就业走向主体自为的基本表象;优质职业资源的均衡配置为残疾人获得相对平等的就业机会和条件提供物质支撑,使其在职业生涯过程中得到同等的对待与支持;制度则保证每个残疾人都能获得公正的就业和生涯发展机会,并使残疾人就业理念的可能变为现实。
  
  
  (责任编校 叶立言)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