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2期

国外个别化教育计划中智障学生自我决策能力的培养及启示

作者:李 丹



  
  3.2制订个别化教育计划长短期目标
  3.2.1长短期目标的内容要充分尊重学生的爱好和兴趣,要考虑到学生如何规划自己将来的生活。最好由学生自己制定教育目标,中重度智障学生至少要清楚自己的目标,并同意制定的目标内容。
  3.2.2将教会学生自我决策意识写入个别化教育计划中的长期和短期目标中,以此确保自我决策能力在教师日常教学中的实施。建议让学生在自己的计划书上签名,让学生亲身感受自我的权利和义务。
  
  3.3实施教学和评量
  3.3.1教学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IEP计划中关于学生自我决策的计划实施教学,同时充分考虑学生的自主需要。在学生清楚自己的个别化教育计划目标后,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讨论教学的内容,一起设计教学活动,使教师了解学生喜欢的授课方式和活动形式。教师在教学中还应注意给学生提供选择的机会,让学生在自然的教学情景中掌握自我决策的技能。教师更应为中重度学生和没有口语能力的学生提供自我决策技能学习机会,如分发教具和玩具时优先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颜色或形状;用书面形式或呈现图卡,让他们表达他们所期待的活动和学习内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分层教学,让每个孩子都体验成功的快感,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在教学活动设计时,教师还可有意创设一些小“矛盾”,在解决矛盾的过程中,学生学会帮助别人或者懂得如何向别人求助,让每个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学会如何与人沟通和协商。当学生参与一项能够表现自我决策行为的活动时,教师要观察并记录,在教学和练习结束后及时组织学生自我总结。
  在家庭生活中和社区活动中,家长和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自我倡导技能,并鼓励学生自我决定,为学生尽可能创设机会,让学生形成做自我决策的技能和习惯。如家长每天在给孩子穿衣服时可给孩子提供款式和颜色不同的衣服,让孩子自己做选择,而不是家长为孩子决定。在计划家庭活动时,听取孩子的建议,让孩子感受到他的想法会被人重视。
  家长到校接孩子时,应该对孩子在家的情况和教师进行交流;教师也可利用家长会、个案会或联系本等方式告知家长关于学校教学情况和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情况。教师还要对家长心理进行咨询和辅导,避免出现对孩子过分溺爱或漠视。学校应与家长密切配合、相互交流,为学生培养良好的自我决策技能创造环境。
  
  3.3.2教学评量
  学生自我评价和自我管理也是自我决策重要因素之一。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进步情况和学习不足的地方,以便更好的为自己制定下一阶段的个别化教育计划。教学活动后对教学过程、结果的评估也应让智障学生参加。可用量表(如The Arc'sSelf-Determination Scale)进行测量,以确定自我决策技能教学的成功程度以及学生将所学技能运用到新情境中的程度。教师可让学生自己对照IEP的长短期目标,自我评价是否达到了目标,甚至还可让学生自我评价每项目标的得分,协同教师绘制增长侧面图。教师还可为中重度学生设计简易自我评价表,如勾画选项,让中重度学生也有自我评价的意识。学生通过自我评价不仅学会了比较前后进步、分数计算等实用技能,更主要的是学生经历了评价的全过程,能更好的理解评价的内容和意义,从而激励学生强烈的动机去努力实现自己的IEP目标。
  
  4 结论和启示
  
  4.1学生自我决策能力培养中的问题
  4.1.1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态度及教师在个案会前的准备工作是否充足
  教师过分保护学生,认为学生能力不足,很多事情经常过多的包办代替,替学生做决定。有的教师秉承中国传统“师道尊严”思想,习惯地认为学生应该听从教师的安排。还有的教师虽然让学生参加个案会,但是并没有考虑到智障学生的需要,让学生只是形式地坐在了会场里。
  教师应该尊重学生并认识到学生的权利,在与学生交流的时候,注重学生的潜能而不片面强调学生的缺陷,对学生的成就保持较高但合理的期望。教学内容应该来自于学生的兴趣和需要,鼓励学生自我表达,并在他们表达时认真倾听。
  教师在个案会前应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个案会中。如教师在会前向学生讲解会议的议程,还可以在会前做模拟演习。在每次个案会之后让学生看自己的参加会议录像,和教师一起点评自己在个案会中的表现。
  4.1.2学生的自我能力不足
  首先,许多残疾学生不能正确认识自我;其次,很多残疾学生在缺乏自我意识和自尊心的同时,还伴随习得的无能为力和消极的归因;再次,智障学生长期服从教师的安排,产生了依赖的思想,缺乏自我意识。
  4.1.3教育政策中并没有规定,缺乏法律依据
  我国的教育法律法规并没有明确规定特殊教育课程设置内容中必须包括对学生自我决策能力的培养,也没有相关的法律约束学生转衔计划中自我决策的倡导。所以相关法律应进一步完善,使学生的基本权利得到保证。在我国现行的启智课程中也没有明确提出对学生自我决策的培养。
  
  4.2将自我决策能力的培养和个别化教育计划结合,能促进教学的开展
  让学生参加自己的个案会是让学生在真实的场景中学习和体验自我决策过程,还能使学生配合实施个别化教育计划,并不增加教师和学生的额外负担。个别化教育计划执行情况的制定和实施以及学生主持个案会本身就是对学生自我决策技能的评估,编写个别化教育计划的长短期目标是对学生爱好和兴趣的了解,在教学中完成关于培养学生自我决策长短期目标是对自我决策教学的有力保证,对个别化教育计划执行情况的后测可检测学生自我决策技能的学习情况。学生积极发挥学习主动性,运用自我决策中的自我倡导和自我管理等技能,既能更有效地学习,也能减轻教师的教学和管理的负担。
  
  4.3 自我决策有关智障者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美国学者M.A.Verdugo,R.L.schalock,M.wehmeyer,C.Caballoy,C.Jenaro2001年12月根据文献分析和研究,新设计的生活质量的核心指标包括:情绪状态、人际关系、物质条件、个人发展、健康状况、自我决策、社会融合、权利等。在我国城市调查结果表明无论是智障者、智障者家长,还是专业人员都把健康作为生活质量核心指标的首要指标;其次是情绪、权益、物质等;而将自我决策、人际关系和社区参与放在偏后的位置,说明目前中国的智力残疾人还处于争取自身基本生存条件的状态。美国智障协会前主席指出生活品质核心领域有:个人发展、自我决策、人际关系、社会融合、权利、情绪福祉、生理福祉、物质福祉,将个人发展和自我决策归为生活品质“独立”的因素,排名第一。可见国外对智障者的教育首先是尊重人权利的教育。
  智障学生虽然在学业上落后于其他学生,但并不意味着智障学生不能过自己向往的生活。在现实生活中家长和教师往往过多地代替智障学生安排学习和生活的方式,智障者没有实现自己的生存权利,甚至智障者本人和社会都缺乏这种意识。在物质文明不断进步的今天,我们不能只停留在对智障者的教育和康复治疗,还应该关心智障学生的心理需求和幸福满足感。
  
  (责任编校 周 耿)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