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7期

学业不良儿童前瞻记忆的实验研究

作者:董云英 周仁来 郭秀艳



物和交通工具)的图片共50张彩色图片,图片上的物体都是儿童熟悉的。若干张A4纸,1套彩色笔,1个电子钟,3张嘴巴图片、3张苹果图片和3张蛋糕图片,3张Hello kitty图片,1个小纸盒。
  
  2.3实验程序
  在安静的教室内对每个儿童进行个别测试。36名被试在无外部提示线索的条件下随机完成基于事件、基于时间和基于活动三种前瞻记忆任务测试。下面对这三种实验条件分别介绍:
  2.3.1任务一:进行中任务嵌有3次基于事件的前瞻记忆任务,先告诉被试进行中任务指导语,“今天叫你来的目的是看一组有趣的图片,并让你对这些图片归类,如果屏幕中呈现花朵的图片,则按F键反应,如果出现水果图片,则按J键反应。”确保被试理解后,告诉儿童在看图片的同时还有一件事要做,然后拿出一张Hello kitty的图片,告诉被试基于事件的前瞻记忆任务指导语,即告诉儿童Hello kitty没有嘴巴,要给它贴上嘴巴,如果看到屏幕中呈现Hello kitty图片时给纸盒里的Hello kitty图片贴上嘴巴;随后是一个3分钟的干扰任务,即让被试在A4纸上画人物、花草等,目的为了避免前瞻记忆任务保留在工作记忆中,并产生一定程度的遗忘。当画画任务结束后,开始图片归类反应任务,此时主试再一次告诉被试对图片进行归类,但不再向被试提及有关前瞻记忆任务的内容。记录儿童在基于事件的前瞻记忆任务中的表现,每正确完成1次,记1分,共3分。任务完成后休息3—5分钟。
  2.3.2任务二:进行中任务嵌有3次基于时间的前瞻记忆任务,先告诉儿童进行中任务,同样是图片归类反应,但与第一部分不同的是对水果和蔬菜归类。接着告诉儿童Hello kitty要吃东西,要求儿童在电子钟显示2分钟、4分钟、6分钟时,从身后的桌子上拿一张蛋糕图片放进Hello kitty的纸盒里。电子钟放在被试的右侧,被试需要转头才能看得到。因为考虑到实验持续时间长短问题,每次间隔时间只有2分钟,而分钟的概念对儿童来说可能会有难度,所以实验开始前,教会儿童认识电子钟;在3分钟的干扰任务结束后开始正式实验,记录儿童基于时间的前瞻记忆任务的完成情况(记分方法同上)和儿童察看电子钟的次数。任务完成后休息3—5分钟。
  2.3.3任务三:进行中任务嵌有3次基于活动的前瞻记忆任务,该实验条件共有3个区组(block),每个区组结束后要求儿童完成一次前瞻记忆任务。第一个区组是对动物和交通工具进行归类,第二个是对蔬菜和动物进行归类,第三个是对动物和花朵进行归类。在儿童理解进行中活动任务后告诉儿童基于活动的前瞻记忆任务指导语,即在一组图片归类结束后,屏幕上会出现该活动暂时告一段落的提示,此时,被试需要拿一张苹果图片放进Hello kitty的纸盒里。确保被试理解后,给予3分钟的干扰任务,接着开始正式实验。记录儿童基于活动的前瞻记忆的完成情况,记分方法同上。
  2.3.4无线索条件下,整个实验流程持续25—30分钟。实验结束后,发给每个被试笔和笔记本作为奖励。
  隔天后,另外32名被试参加有外部提示线索的实验,实验流程与无外部提示线索条件下的实验流程基本相同,唯一不同之处是在实验过程中,把Hello kitty图片放在电脑屏幕的旁边,即儿童很容易看得到的地方。
  
  3 结果分析
  
  本研究采用SPSS 13.0统计分析软件对数据进行录入、处理和分析。分别对有、无外部提示线索条件下两组儿童在三种不同前瞻记忆任务中的得分进行分析,结果见表1和表2:
  
  3.1三种前瞻记忆的比较
  根据表1和表2的结果,对数据进行了2(学业不良、普通儿童)×2(场独立、场依存)×2(有、无外部提示线索)×3(基于事件、基于时间、基于活动的前瞻记忆任务)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如下:前瞻记忆类型的主效应显著,F(2,120)=12.69,p=0.000;事后检验表明,儿童在基于活动的前瞻记忆任务上的表现显著好于基于时间的前瞻记忆任务上的表现(MD=0.594,p=0.000),也好于基于事件的前瞻记忆任务上的成绩(MD=0.425,p=0.007),儿童在基于事件的前瞻记忆成绩高于基于时间的前瞻记忆任务成绩,但未达到显著水平(MD=0.168,p=0.177)。
  
  3.2不同认知方式的儿童在三种前瞻记忆任务上的表现
  本研究结果并没有发现认知方式的主效应(F=3.386,p=0.075),但是存在前瞻记忆类型与认知方式的交互作用(F=3.146,p=0.047),进一步简单效应分析结果发现,不同认知方式的儿童在基于事件的前瞻记忆任务上的得分存在显著差异(F=9.79,p=0.002),具体表现为,场独立型儿童的成绩较场依存型儿童好,而在其他两种类型的前瞻记忆任务上的得分没有显著差异。
  
  3.3有无线索提示条件下对不同类型儿童前瞻记忆成绩的影响
  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前瞻记忆类型、学业情况和有无线索之间存在交互作用(F=3.776,p=0.026),进一步简单简单效应分析表明,在无外部线索条件下,学业不良儿童在基于事件和基于时间的前瞻记忆任务上的表现存在显著差异(MD=0.813,P=0.014),在基于时间和基于活动的前瞻记忆任务上的得分也存在显著差异(MD=-1.313,P=0.001);在无外部提示线索条件下,学业不良儿童和普通儿童在基于时间的前瞻记忆任务上的得分存在显著差异(MD=-1.125,P=0.007),在其他两种类型的前瞻记忆任务上的得分没有差异;在基于时间的前瞻记忆任务中,学业不良儿童在有外部提示线索和无外部提示线索条件下的得分存在显著差异(MD=1.063,P=0.01),普通儿童在两种条件下的得分没有差异。该结果表明,增加外部提示线索条件有助于改善学业不良儿童在基于时间的前瞻记忆任务上的表现。
  在基于时间的前瞻记忆任务中,儿童查看时间的次数与儿童的基于时间的前瞻记忆成绩呈极其显著的正相关(r=0.519,p=0.000),可以推测,儿童查看时间的次数越多,其成绩也越好。
  
  4 讨论与建议
  
  4.1儿童认知方式的不同对其前瞻记忆的影响
  本研究发现,场独立型儿童在基于事件的前瞻记忆任务上的表现较场依存型儿童好,与李寿欣等人的研究结果不同的是:场独立型儿童只有在基于事件的前瞻记忆任务上的得分高于场依存型儿童,而在基于时间和基于活动的前瞻记忆任务上并没有差异。原因可能在于:一方面,基于事件的前瞻记忆与基于时间、基于活动的前瞻记忆的不同之处在于前者有外部靶事件的提示,后者没有;另一方面,在认知领域中,场独立型儿童有较高的认知重组技能,更善于从背景材料中发现线索,而场依存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