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8期
中国大学生对残疾人态度的调查研究
作者:肖 放 落合俊郎 朴在国
从表2可以看出,对智力残疾人态度与对智力残疾以外残疾人态度的因素结构上的区别,不仅表现在因子数上,在具体构成内涵上也存在着不同。这意味着对两者认知结构的不同。对智力残疾人态度的第二因子为“能力评价因子”,这表明智力残疾人的内在的能力成为对智力残疾人态度判断的一个重要基准。另外,在对智力残疾以外的残疾人态度中存在着“希望一期待”因子。这表明对智力残疾以外的残疾人的态度并不很悲观,抱有一定的期待。这一因子成分,在对智力残疾人态度中很不明显。这些都从侧面说明,对智力残疾以外的残疾人态度比对智力残疾人态度要积极。值得注意的是,本调查是同时对智力残疾人和智力残疾以外的残疾人进行的调查,也就是说上述的希望一期待因子中有若干成分是和智力残疾人相比较而言的,存在着一定的特殊性。

3.3 对智力残疾人和智力残疾以外的残疾人态度的影响因素
为了确认各解释变量对残疾人态度的影响,本研究利用Amos软件构建潜在变量的因果关系模型,并进行结构方程模型构建分析。在分析时,为了突出各因素下位构成项目的影响要素,在参照项目间负荷量变化的同时,原则上对表2中前三位高负荷项目进行解释(以下各分析相同)。
在进行结构方程构建分析时,作为解释变量的有上述的性别、人权意识维度等8项。具体步骤如下:①根据对残疾人态度各构成因素间内涵与相关关系,并通过假说结构模型,分别确认了对智力残疾人和对智力残疾以外的残疾人态度的二阶高次潜因子的存在。②根据各解释变量与态度的因果关系,建立因果关系假说模型。③通过对假说模型的拟合分析等,对假说模型进行验证,同时根据输出结果,依次删除无显著性差异的路径。另外,考虑到解释变量过多,在进行上述计算的同时,也进行了各解释变量的分别投入,并依据整体模型拟合性的各检验指标,进行了多次模型修正(阶层复回归分析)。最终结构修正结果如图3,绝对拟合检验与相对拟合检验的各项结果都证明了假说模型拟合良好。
从图3可以看出,最终对智力残疾人态度有影响的有显著性水平的解释变量中,人权意识对智力残疾人态度的影响力最大(.19)。根据正的相关关系、人权意识维度的编码及得点情况可以确定,人权意识越强,对智力残疾人态度就越好(如前所述,本研究中对残疾人态度下位维度各项目得点值越小,态度就越积极、越倾向于正面)。其次是性别。可以确认,女性比男性对智力残疾人态度积极、正面(-.16、虚拟变量男=0女=1)。影响强度第三位的解释变量是与智力残疾人的接触程度。与智力残疾人接触越多,对智力残疾人的态度就越倾向于积极(虚拟变量值为:接触无=1、接触少=2、接触多=3,要多重比较)。其特征之一是人权意识的影响力所占比重较大。

从图3还可以看出,接触程度也影响着对智力残疾以外的残疾人态度。接触频率越高,对智力残疾以外的残疾人的态度就越积极。同时,人权意识越强、年龄越大、对残疾人援助态度越积极,对智力残疾以外的残疾人的态度也就越好(年龄段的虚拟变量值为:17-18岁=1、19-20岁=2、21-22岁=3、23-24岁=4)。另外,人权意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对残疾人援助态度(.48)。从有显著性水平的路径个数可以看出,影响智力残疾以外残疾人态度的因素相对复杂(6个)。这说明对智力残疾以外残疾人的理解认识过程比较复杂,其原因之一可以考虑为残疾状态及能力的多样化。
3.4 中国大学生对残疾人行动倾向的因素分析
分析前,各项处理过程及方法与前述相同。在因素分析过程中,删除了5项负荷量低于0.3的项目。从各种数据来看,全体因子构成有很好的结构效度。抽出的4个因子中,第四个因子最终构成虽然只有两项,但都具有很高的因子负荷和独立的内涵。分析结果如表3。
如表3所示,对残疾人行动倾向因素结构中,解释率30.53%的第一因子为“交流愿望”,这显示出我国大学生与残疾人交流的积极倾向。“承认一接受”因子和“拒绝心理”因子(负性效果项目)之间有很强的相关(.659),这说明被调查对象面对残疾人问题时的既承认又拒绝的矛盾心理。
3.5 各解释变量与对残疾人态度、行动倾向间的因果关系
分析各解释变量对残疾人态度及行动倾向的影响,根据因果关系构建假说结构模型并进行修正(具体步骤同上)。假定如下因果关系:“各解释变数同时影响对残疾人综合态度(三阶潜因子)和对残疾人行动倾向,对残疾人综合态度也同时影响对残疾人行动态度。”图4为最终模型修正结果。绝对拟合检验和相对拟合检验的各项结果都证明模型拟合良好。

从图4可以看出,各解释变量主要通过对残疾人的综合态度这一中介变量作用于行动倾向。影响残疾人综合态度的解释变量有4个(R2=.31)。影响力最大的是人权意识(.38)。人权意识越强,对残疾人综合态度就越积极、正面。其次是性别,女性比男性对残疾人综合态度要好。另外对残疾人接触频度越高对残疾人综合态度也就越好。从图中还可得知,对残疾人综合态度与人权意识同时作用于对残疾人行动倾向(R2=.71)。对残疾人综合态度越好,人权意识越强,对残疾人行动倾向也就越倾向于积极、友善。另外,从图中的路径关系可以推算出,人权意识中介于残疾人综合态度后对行动倾向产生的影响力为.25(0.38×0.65),这个数值小于人权意识对行动的直接影响力(.33)。从整体上看,对残疾人综合态度因子中,作为下位因子的对智力残疾人与智力以外残疾的残疾人态度的成分比重大致相同(.56、.59)。这个结果也受与残疾人接触程度的影响(本调查中与智力残疾人完全没有接触过的占被调查对象的30%,与智力残疾人以外的残疾人完全没有接触过的占18%)。
4 讨论
本文首先分析了中国大学生对智力残疾人态度、对智力残疾以外的残疾人态度和对残疾人行动倾向的因子结构,并且在确认了影响各阶因子构成的主要解释变量后,揭示出了影响的强度,这是本文最主要的目的。本调查结果与国内外有关的调查结果相同,再次确认了性别和接触程度对残疾人态度的影响。关于性别对各种残疾人态度的影响,很多调查都显示出女性比男性较为积极、正面。女性在生理、心理等特性上,具有母性本能的同时还具有较强的同情心和忍耐力,这些都被推测为影响残疾人态度的原因。
结果还显示出与残疾人接触可以一定程度提高对残疾人态度的积极效果。其原因有很多,如对残疾人能力的再认识再评价、社会参与所带来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