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8期
生活技能教育对学业不良儿童课堂参与行为的影响
作者:王 雁 姚 萍 林 红
编码完成后以视觉分析为主,统计方法为辅,并结合Excel统计软件对录像资料进行分析,以考察生活技能教育对学业不良儿童课堂参与行为的影响。
图表资料的视觉分析:视觉分析主要用来描述研究对象的课堂参与行为在不同时期的变化情况。包括对各阶段内部、阶段之间的行为变化趋势和稳定性等内容的直观分析。

C统计分析:c统计是在实践中运用较多的一种方法,用来考查各阶段内和阶段间的行为趋向。阶段内的行为趋向分析用以确定行为发展是否稳定,阶段间的趋势分析则用来说明干预期和基线期之间是否存在统计上的显著差异。
公式如右,其中的x代表观察值;N代表观察次数。
3 结果
3.1 课堂积极参与行为
由图1和表1可以看出,儿童甲、乙、丙、丁、戊在基线期内行为走向没有显著性差异,且由c统计结果可知,在基线期五位儿童的课堂积极参与行为呈现出稳定状态,因此可进入生活技能教育干预处理;在干预期内行为走向没有显著性差异,且由c统计结果可知,在干预期五位儿童的课堂积极参与行为呈现出稳定状态,因此可进人生活技能教育撤回处理。
由表1和表2可知,五位儿童在介入期的课堂积极参与行为频次均值均高于基线期,从c统计结果(c=0.56,z=2.03,P<0.05;C=0.54,z=1.98,P<0.05;C=0.56,Z=2.05,P<0.05;C=0.71,Z=2.60,P<0.01;c=0.61,z=2.22,P<0.01)可知,介入期与基线期相比,存在显著性差异,这说明,在生活技能教育介入时五位儿童的课堂积极参与行为有显著性增加。
3.2 课堂消极参与行为
由图2和表3可知,虽然儿童乙、丙在基线期课堂消极参与行为频次存在较大波动,分别介于21.00~34.00和24.00~40.00之间,但从c统计结果(C=0.49,Z=1.35,P>0.05;C=-0.40,Z=-1.08,P>0.05)来看,儿童乙和儿童丙在基线期的课堂消极参与行为处于稳定状态,另外,儿童甲、丁和戊在基线期内的行为走向也处于稳定状态,因此可以进入生活技能教育干预处理;五位儿童在干预期内行为走向没有显著性差异,且由c统计结果可知,在基线期五位儿童的课堂积极参与行为呈现出稳定状态,因此可进入生活技能教育撤回处理。

表3和表4结果显示,五位儿童在介入期课堂消极参与行为都呈下降趋势,且介入期课堂消极参与行为频次均值均低于基线期。从c统计结果(c=0.95,Z=3.45,P
3.3 课堂被动参与行为
由图3和表5可以看出,儿童甲、乙、丙、丁、戊在基线期内的课堂被动参与行为均呈现出稳定状态,因此可进入生活技能教育干预处理;干预期内的课堂被动参与行为均呈现出稳定状态,因此可进入生活技能教育撤回处理。
由表5和表6可知,五位儿童在介入期的课堂被动参与行为频次均值均高于基线期,从c统计结果(C=0.63,z=2.3l,P<0.01;C=0.54,z=1.96,P
4 讨论
4.1 生活技能教育对增加学业不良儿童课堂积极参与行为的有效性

本研究发现,生活技能教育可显著增加五位学业不良儿童的课堂积极参与行为(c=0.56,z=2.03,P<0.05;C=0.54,Z=1.98,P<0.05;C=0.56,Z=2.05,P<0.05;C=0.71,Z=2.60,P<0.01;C=0.61,z=2.22,P<0.01),表明生活技能教育对促进学业不良儿童的课堂积极参与行为是有效的。这说明学业不良儿童的课堂积极参与行为具有可塑性,可以通过后天的教育培养和训练得到提高。
学业不良儿童动机水平低下、缺乏进取意识、思想懒惰、态度消极等学习特点,及意志薄弱、情绪焦虑、自卑、过低的自我概念等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无法积极参与课堂。过低的自我概念,会使学业不良儿童表现出习得性无能,其结果是当他们面对学业或社会挑战时,常会逃避。他们害怕自己在课堂上回答问题出错而受到同学和老师的嘲笑;他们在课堂上不敢举手发言,不能积极抢答问题,提出疑问,在小组活动中也很少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等。
被称之为“差生”的学业不良学生在课堂上往往得到更多的消极评价,这种消极评价不仅加重了其无能感,同时也导致师生关系紧张。学业不良儿童的无能感及不良的师生关系,会阻碍其对课堂的积极参与,因此他们在课堂上表现不积极、不活跃,很容易受到老师和同学的忽视,在学业上不能得到及时的反馈,进而抑制了他们的学业发展。
已有研究证明,生活技能教育能够有效地提高儿童的自尊水平和自我概念水平;能够有效地改善学业不良儿童的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本研究通过对五名学业不良儿童进行生活技能教育,在彼此平等、互相尊重的环境中学习生活技能,使他们学会客观地评价自己、接纳自我、肯定自我、提升其自我概念水平,增强自信心。通过生活技能教育,帮助教师和儿童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待问题,学会换位思考,改善学业不良儿童与教师和同伴之间的关系。以上是导致学业而不良学生课堂参与行为增加的可能原因。
4.2 生活技能教育对降低学业不良儿童课堂消极参与行为的有效性
本研究发现,生活技能教育可以显著降低学业不良儿童的课堂消极参与行为(c=0.95,z=3.45,P<0.01;C=0.73,Z=2.66,P<0.01;C=0.54,Z=1.99,P<0.05;C=0.62,Z=2.26,P<0.01;C=0.79,z=2.89,P<0.01),表明生活技能教育对改善学业不良儿童的课堂消极参与行为是有效的。这与以往的研究结果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