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8期

生活技能教育对学业不良儿童课堂参与行为的影响

作者:王 雁 姚 萍 林 红



  学业不良儿童学业成绩不理想,常常受到教师的忽视或批评,无形之中学业不良儿童与教师之间的关系便会变得紧张。学业不良儿童为了吸引教师或同学的注意或发泄自己不满和抱怨,在课堂上往往表现出更多的问题行为,他们在课堂上经常会讲小话、玩东西或做小动作、发呆开小差、东张西望、捣乱课堂等,这些消极参与行为干扰或妨碍正常的教学进程,进而影响学生的学业发展。这些儿童往往不被教师喜欢,在同学当中不受欢迎,久而久之他们对学习失去兴趣、对课堂和学校产生恐惧和拒绝。已有研究发现,生活技能教育能显著改善师生关系,提升学生的自尊水平及自信心,本研究又发现,生活技能教育能提升学业不良学生的课堂积极参与行为,这些是导致学业不良学生课堂消极参与行为降低的可能原因。
  
  4.3 生活技能教育对提高学业不良儿童课堂被动参与行为的有效性
  
  本研究显示,经过生活技能教育,五名学业不良儿童的课堂被动参与行为都有显著性的提高(c=0.63,Z=2.31,P<0.01;C=0.54,Z=1.96,P<0.05;C=0.63,Z=2.29,P<0.01;C=0.68,Z=2.47,P<0.01;c=0.46,z=1.69,P<0.05),且五名学业不良儿童的总体课堂被动参与行为也有显著性的提高(c=0.84,z=3.06,P<0.01),表明生活技能教育能够有效地提高学业不良儿童的课堂被动参与行为。
  教学过程是一个双边互动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发生着直接和间接的交往和联系。在师生的交往和联系中,教师和学生因其各自的地位、任务及规范行为不同而形成的一种相互关系,就是师生关系。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中最基本、最重要,同时也是最活跃的一种人际关系。师生关系在教学活动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它对教育活动及教育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相关研究表明,师生关系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态度及学习自主性,影响着学生对学习的认知过程和学习意愿水平。
  已有研究表明,生活技能能够有效改善师生关系。本研究通过对学业不良儿童进行生活技能干预,从而能够改善师生关系,使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更和谐。师生关系融洽,便会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表现出乐学、好学,教师的要求也就易被学生接受。因此,学业不良儿童在课堂上能够更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另外,通过课堂观察发现,在生活技能教育干预期间学业不良儿童能够更多地参加集体朗读、集体回答问题、课堂练习等课堂活动。可见,生活技能教育能够有效地提升学业不良儿童课堂被动参与行为。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生活技能教育能显著增加学业不良儿童的课堂积极参与行为;生活技能教育能显著降低学业不良儿童的课堂消极参与行为;生活技能教育能显著提升学业不良儿童的课堂被动参与行为。
  
  
  5.2 建议
  本研究发现,生活技能教育不仅能显著增加学业不良儿童的课堂积极参与行为,显著降低学业不良儿童的课堂消极参与行为,而且还能显著提升学业不良儿童的课堂被动参与行为,说明学业不良儿童的课堂参与行为具有可塑性,生活技能教育是改善学业不良儿童课堂参与行为的有效策略之一。通过生活技能教育,降低学业不良儿童在课堂上的消极参与行为,增加他们在课堂上的投入,促进其学业发展,最终能够改善学业不良儿童的学业状况,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
  在融合教育环境中,对所有的学生开展生活教育,以对学业不良儿童产生积极的影响,不失为改善学业不良儿童学习状况的好途径。
  
  (责任编校:杨希洁)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