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1期
小学教师解决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策略特点
作者:张彩云

将四个情境中教师的六种策略的得分相加,进行六种策略的被试内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表明,策略的主效应显著(F=137.40,p<0.001),教师采取的策略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事后比较表明,提醒策略与其它各策略之间差异显著(p<0.001),说服教育、沟通理解与改变教学方式、学生自我管理、惩罚策略之间差异显著(p<0.001),但说服教育和沟通了解策略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改变教学方式和说服教育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惩罚和学生自我管理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教师最多采用的策略是提醒,其次是沟通了解、说服教育和改变教学方式,最少采用的策略是学生自我管理和惩罚。见表2。

3.2 小学教师解决不同类型课堂问题行为的策略特点
按照课堂问题行为的指向性,将随便说话和嘲笑他人归为指向他人的问题行为,走神和退缩为指向自身的问题行为,分别将教师应对两类问题行为的得分相加,进行2(情境)×6(策略)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考察情境对教师策略的影响。结果发现,情境的主效应显著(F=5.33,p<0.05),情境与策略之间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F=89.00,p<0.001),进一步进行简单效应分析,结果表明,和指向他人的问题行为相比,教师在解决指向自身的问题行为时,更多的采用了提醒、改变教学方式、沟通了解的策略,而在解决指向他人的问题行为时,更多地采用了说服教育、学生自我管理和惩罚的策略。见表3。
3.3 不同教师解决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策略特点
3.3.1 不同性别、教龄的教师应对策略的差异比较
以教师的应对策略为被试内变量、教师的性别、教龄为被试间变量,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比较不同性别和不同教龄的教师在解决学生课堂问题行为时的差异。结果发现,教师性别主效应不显著(F=1.88,p=0.17),性别与策略之间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教师教龄的主效应显著,教龄与策略之间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
进行进一步的简单效应分析,结果发现,不同性别的教师在提醒和改变教学方式这两种策略上存在显著差异,女教师更多地运用提醒策略,而男教师更多地运用改变教学方式这种策略,在沟通了解、说服教育、学生自我管理和惩罚这几种策略的运用上,男教师和女教师不存在显著差异。
对于不同教龄的教师,在改变教学方式、沟通了解和学生自我管理的策略运用上存在显著差异。和6—10年以及10年以上的教师相比,1—5年的教师对这三种策略的运用最少。而6—10年的教师和10年以上的教师不存在显著差异。见表4。
在运用策略的总数上,不同性别的教师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而不同教龄的教师之间差异显著,具体来说,1—5年的教师和其他教龄的教师相比,采用的策略总数最少,而6—10年的教师和10年以上的教师,策略总数上不存在显著差异。
在策略运用的灵活性方面,不同性别的教师存在显著差异,男教师比女教师运用策略更为灵活。不同教龄的教师之间差异显著。和6—10年以及10年以上教龄的教师相比,教龄为1—5年的教师,其策略的灵活性更差。6—10年教龄的教师和10年以上的教师在策略运用的灵活性上不存在显著差异,在教师灵活性方面,标准差大于平均数,说明教师个体之间的差异很大。
3.3.2 骨干教师与普通教师应对策略的差异比较

骨干教师和普通教师在应对策略上有何差异?对教师4个情境中的总分进行2(骨干)×6(策略)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是否是骨干教师主效应显著(F=59.84,p<0.001),骨干与否与策略之间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F=14.74,p<0.001),进一步进行简单效应分析,结果发现,和普通教师相比,骨干教师更多地采用改变教学方式、沟通了解、学生自我管理这几种策略,在提醒、言语说服和惩罚这几种策略的使用上,普通教师和骨干教师不存在显著差异。在运用策略的灵活性和策略的总数上,普通教师和骨干教师差异显著,和普通教师相比,骨干教师的采用的策略总数显著多于普通教师,同时运用策略的灵活性更强。结果见表5。
4 讨论与建议
4.1 教师解决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策略特点分析
教师在解决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时采用的策略主要包括提醒、改变教学方式、沟通了解、说服教育、学生自我管理和惩罚这6类。提醒、说服教育和惩罚是教师高控制的策略,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教师不考虑学生的想法和感受,依靠外在的强制力量来迫使学生的行为发生改变,这也是以往研究中教师运用最多的教育方法。改变教学方式和沟通了解是师生共同控制的策略,根据学生的需求,改变教学方式,通过课堂教学环境的变化使学生的行为改变,和学生谈心、了解学生课堂问题行为出现的原因、加强和家长的沟通、争取家长的配合,这种策略关注对学生心理状况的了解,具有了心理辅导的性质。而学生自我管理策略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通过学生参与制订课堂规则、同伴互助、自我监督和约束,促使学生的行为得到改变,这几种策略是与新课程提倡的教育理念一致的。新课程提倡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减少教师的外部控制。本研究的结果表明,当前教师的应对策略从教师高控制向学生自我管理转化,这一转变在骨干教师和有经验的教师身上表现更为突出,这说明新课程的教育理念已经使教师的行为发生了转变。同时也应该看到,教师采用最多的是提醒策略,而运用学生自我管理的策略相对较少,这可能是由于课堂教学决定的,在对教师的访谈中,很多教师提到,课堂教学时间很紧张,没有时间来处理这些问题行为,只能先提醒,课下再找时间解决。从问卷调查的结果看出,教师的应对策略中运用最少的是惩罚,这与教师访谈的结果不太一致,这种差异可能是因为问卷填写的形式,教师有所顾虑,更多地受到了社会赞许性的影响,没有完全客观地反映真实的策略。在访谈中,28%的教师提到自己采用了惩罚的方法,比如罚站、赶出教室、打手、请家长打等等,尤其是农村教师更为突出。研究表明,惩罚可以减少不良行为,但不能教给学生良好行为,因此惩罚本身并不能解决问题,其强制性也会给学生带来负面影响。教师自身也认为,惩罚只能起到暂时的作用,对于学生行为的彻底改变没有长期的效果,但“课堂上想不出好办法,提醒他不管用,为了不影响其他学生听课,只好让他站到后面去,这往往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仍有部分教师不考虑惩罚对学生心理健康带来的潜在的负面影响,认为“有些学生就需要体罚,老师体罚学生,从理论上讲是违反科学规律的、不道德的,但在现实生活中很有效。”
4.2 教师应对策略的有效性——来自对教师的访谈
教师在面对自己真实课堂上的问题行为时,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