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1期
小学教师解决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策略特点
作者:张彩云
有5位教师提到了“改变自身的教学”来解决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这些教师认为,如果自己的教学不能吸引学生,课堂中学生的问题行为就会增多,一旦发现课堂中走神、随便说话等问题行为非常多,教师一定要调整自己的教学,创造一些有趣的、学生参与性强的教学环节,学生的问题行为自然就会消失。个别学生长期出现问题行为,可能是对这门学科不感兴趣,或者基础太差,听不懂,教师要想办法帮助他,激发他的学习兴趣,对这些学生进行个别化的辅导,这样才能产生长期的效果。这5位教师一致认为,改变自身的教学方式是有效的策略。
有18位教师提到在解决学生课堂问题行为时会采用“说服教育”的策略。教师们说服教育的方式主要包括讲道理、学习名人故事、组织班会等。教师对说服教育这种方式的描述无一例外都是教师苦口婆心地讲述,学生聆听。教师认为在学生出现了问题行为时,自己投入了时间,耐心地告诉他错在哪里,应该怎么做,但只有2位教师表示这种策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他们认为良好效果的取得主要是因为“自己在学生心中威信很高,学生听得进去,觉得我讲的一番话有道理,尤其是高年级的学生,懂得了教师是为他好”。而其他16位教师认为,虽然自己常常给学生讲道理,但效果并不好,“现在学生什么都懂,就是不做,你给他讲道理,他根本听不进去,有时候还和你顶嘴,没有用,惩罚比讲道理更管用。”
在教师采用“沟通了解”的策略时,研究者发现教师的具体方式有很大差异,效果也大相径庭。有的教师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人手,站在学生的角度和学生谈心,了解学生心里的真实想法,谈心后感觉学生变化很大,问题行为减少了,和教师也更为亲近,而有的教师表示,自己主动找学生沟通,学生却什么也不愿意说,为此感到很沮丧。有的教师三番五次地与家长沟通,表示理解家长的感受,并教给家长一些教育方法,在家长的配合下,学生的问题行为得到了改变。一位教师谈到采用“心灵沟通本”的方式和学生沟通,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教师和学生在心灵沟通本上进行平等的、个性化的交流,帮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世界,拉近了师生距离,取得了很好的教育效果。教师们一致认为,只要能充满爱心,和学生进行平等、轻松的沟通,这种方法就能有效解决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
有3位教师提到了“学生自我管理”的方法,并且认为这种方法非常有效,它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有利于问题行为的彻底解决,但教师认为,平时要注重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进行及时的引导和监督,这样才能达到学生自我管理的效果。
另外,有5位教师采用了惩罚的方法来解决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但他们认为,这种方法往往在当时能及时制止学生的问题行为,但缺乏长期的影响,“打他一顿,最多管三天,以后还会再犯,有些学生还会和我顶撞,我常常气得拿他没有办法。”
4.3 对教师教育的启示
在解决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策略上,不同教龄的教师、普通教师和骨干教师均存在较大差异。教师教育者要重视教师之间的差异性,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师辅导和培训。教龄在5年以内的教师和科任教师最需要得到帮助。这些教师在解决学生课堂问题行为时花费了更多的时间,缺乏有效的策略,不能根据学生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应对方法,因此在他们的课堂上,学生的问题行为更为普遍和严重。但由于考试评价的影响,科任教师的课堂教学往往得不到学校和学生的重视,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常常是不了了之,得不到有效解决,这些教师应当成为教师培训和干预的重点对象。
教师应对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策略体现了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本研究发现,从教师策略的数量和灵活性来看,大多数普通教师的策略少,灵活性差。在对教师的访谈中,很多教师对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感到头疼和无奈,表示“什么办法都用了,学生还是那样”,然而当研究者不断追问教师,曾经采用了哪些方法时,教师只能说出提醒、批评教育这两种策略,而且缺乏和学生谈话的技巧,在描述和学生谈话的过程时,教师说到最多的话是“问他为什么这样做?告诉他这样做不对”,完全是一幅居高临下的方式,不会倾听,缺少移情的技术。在策略的应用上,很少考虑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当策略没有达到良好的效果时,也很少去反思其中的原因。这说明,当前教师应对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能力亟待提高。教师教育者除了教给教师有效解决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策略外,还要引导教师通过反思,及时发现自己教育教学中的问题,通过不断叩问教育教学行为背后的教育观念,将教育观念与教育行为相联,从经验中学习,不断提升实践智慧,切实提高教师解决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能力。
5 结论
5.1 教师解决不同类型的课堂问题行为,主要采用的策略为6类,分别为提醒、改变教学方式、沟通了解、说服教育、学生自我管理和惩罚。
5.2 不同性别的教师在解决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总体策略上存在显著差异,女教师更多地运用提醒策略,而男教师更多地运用改变教学方式这种策略。
5.3 不同教龄的教师,在改变教学方式和沟通了解策略上存在显著差异。在改变教学方式的策略上,教龄为1—5年的教师,运用最少,而在沟通了解这种策略的运用上,6—10年的教师显著多于1—5年和10年以上教龄的教师。
5.4 和普通教师相比,骨干教师更多的采用改变教学方式、沟通了解、学生自我管理这几种策略,而普通教师更多地运用惩罚策略。
5.5 教龄为1—5年的教师在采用策略的总数上和运用策略的灵活性上比6—10年及10年以上的教师更差,普通教师比骨干教师采用的策略总数更少,灵活性更差。
(责任编校:焦 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