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3期
例谈个性化阅读策略
作者:董一红
一、设计覆盖面较宽且有趣味的话题,促进自主性学习
我们都知道,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有的语文教师不相信学生的能力,认为学生思想文化修养水平有限,不能够理解作品。因此,在课堂上喋喋不休地讲解分析,唯恐讲得不够细致、清楚、深入、透彻,从字词的分析,重点段落的剖析到文章中心思想和写作特色的诠释,方方面面都讲到,教师的讲解完全代替了学生的自主阅读,学生很少有机会阅读,即使有阅读,面对的往往不是课文本身,而是教师津津乐道分析阐释咀嚼过的阅读,学生的主要责任是听教师的分析。其实质是重复模仿他人的阅读,学生丧失了“自我话语权”。在课堂教学中,以前是“满堂灌”,现在由“满堂灌”摇身一变而成的“满堂问”,学生根本没有时间去亲自接触、体验、感悟作品,始终被老师牵着鼻子走,何来与作品的对话?何来个性化见解与创造性阅读?在这样的“阅读教学”中,学生逐渐失去自我,个性泯灭。
笔者以为,老师的话题是需要的,但是要有较宽覆盖面,以引领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在教学《江雪》这首古诗时,为帮助学生理解诗意,我只设计了一个话题:一首凝练的诗,就是一幅精致的画,如果要把这首诗变成一幅画,你觉得该画些什么?不能画什么呢?(屏幕上诗旁边出现大片空白,准备边议边画。)这个问题一下子激发了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有的说,从“独钓寒江雪”看出应该画雪;有的说,画一个穿着蓑衣戴着斗笠的老人;有的说,从“孤舟”看出要画一只小船;有的说,应该要画一条江;有的说,从“千山”看出要画很多山,“万径”告诉我们要画很多条小路,但随即有同学提出异议说,小路都被大雪覆盖了,应该画不出来了;有一个同学脱口而出:还要画鸟。这时立刻冒出许多声音:不能画鸟!一个代表站起来发言道:不能画天空中自由自在飞翔的鸟儿,因为从“鸟飞绝”的“绝”可以看出鸟儿都飞走了,我觉得要把天空画得十分的静,白茫茫的;还有的说,除了不能画鸟,还不能画除了蓑笠翁之外的人,“人踪灭”说明人的踪迹都没有了,只有他一个人……老师随着孩子们的回答不时在画面上添加有关事物。
“如果要把这首诗变成一幅画,你觉得该画些什么,不能画什么?”这个问题覆盖了全诗,而且创设了阅读情景,充分调动了学生主动探究课文的兴趣,吸引并引导学生通览全诗,直面作品,自主读书,探究阅读。这样就把与文本对话的权利还给了学生。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触及、自己的心灵去抚摸作品,他们潜心读书,积极讨论,大胆交流着自己的见解,体现着发现者的愉悦,课堂上再没有老师支离破碎的问题、喋喋不休的分析,取而代之的是学生阅读发现的兴奋和思维碰撞的火花。为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个性阅读张了本,启了航!这归功于话题设计的巧妙的角度和较大的覆盖面。
二、设计启发性较大且有多角度的话题,开启发散思维
众所周知,知识的更替是瞬息之事,而人的创新意识却终身受用,所以个性化阅读的主要目的不是让学生从文本中悟出点滴新意,而是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不断创新的意识。学生思维空间的拓展和个性意识的培养有一个从无意识到有意识再到无意识的过程,我们倡导个性化阅读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这种意识。
教学《江雪》这首诗,在学生疏通字词、读懂诗意的基础上,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这首诗这幅画给了你什么感觉呢?”来进一步想象画面,体会诗意,为体悟诗情作铺垫。学生有的说,从独钓“寒江雪”的“雪”字、“千山鸟飞绝”等诗句中感觉到寒冷;有的说感觉到孤独,我提醒他们把诗横着读读,再竖着读读,看有什么新的发现,学生竖着读,把四行诗的第一个字连起来,读懂了“千万孤独”,“千万”是表示很多很多,让人无法形容的多,“千万孤独”表示十分的孤独,是无法形容的孤独;有的说,感觉很美,是凄美,它美在平常垂钓只是钓鱼,可是这里是寒江雪独钓,说明他不是普通的渔翁,是个有个性的渔翁;有的说,感觉画面十分寂静;还有的说,画面让人感觉很空旷,“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这么宽的江面、这么大的世界只有他一个人,真是太渺小了……听着孩子们独到的见解,听课的老师、专家惊住了,随即频频点头,啧啧赞叹!
我没有满足于学生至此的个性化感悟,接着趁热打铁,继续启发引导发散思维:是啊,刚才,同学们从这样的画面中,感受到寒冷、孤独、寂静、凄美、空旷等等。不同的感受必然使我们对这个人和这件事的看法也不同,在你的眼里,在大雪纷飞的天气里垂钓的老翁是个怎样的人呢?最好能说说理由。孩子们小手如林,有的说,他很倔强,因为他在冰天雪地里独自钓鱼,我想,他钓不到鱼就不回家;有的说,他是个很独特的老头儿,大家都在家里取暖,只有他在冰天雪地里钓鱼;有的说,感觉他是个与众不同的人;有的说,他很顽强。别人都在家里取暖了,而他却不怕寒冷,寒江独钓……
还记得以前教学《江雪》这首诗的情景,疏通诗句后,我直接让孩子结合资料谈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孩子照本宣科,“表现了诗人孤独、寂寞而又顽强不屈的精神”。回答是那么干脆,那么直接,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孩子真的体会到了吗?理解了吗?没有,他们传达的是参考资料的思想。阅读本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如果读者只是咀嚼作者的口中之食,岂不索然寡味?文学创作也是一种个性化的劳动,所以一首诗、一篇文章、一本书,作者在其中的所指总是有限的。但这种有限到了读者那里也会化为无限,由于读者与作者有着方方面面的差异,只要是个性化的阅读,读者总会读出新信息来,读的人越多,累积的信息也越多,作者的本意也就趋向于无穷小了。文学作品的开放性和读者的个性化阅读能使读者读出新意,看到作者自己也未必看到的好处。因此,个性化阅读要给学生突破作者的一己之思的机会,让学生有机会站在自己的角度对文本进行个性化的阅读,读出不属于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要最大限度的解放学生受到束缚的思维。为此,教师必须摈弃过去“先入为主”的教学方法,设计“启发性”较大多角度的话题,让学生与文本进行直接对话,促使学生进行发散思维,鼓励学生自由、自主的阅读,感受他们眼里的画面,读出他们心里的“蓑笠翁”,也只有这样,学生的思维空间才能得到拓展,个性化意识才能得到培养,阅读质量才能得到提高。
三、设计穿透力较强且有探究性的话题,提高思维水平
我们要认同学生已有的阅读水平,并在其浅层的阅读兴趣的基础上,趁热打铁,设计“穿透力”较强的探究性的话题,调动其思维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作深层的思考,以唤起他们更高的兴趣,最终达到提高阅读能力和思维水平的目的。
《江雪》这首诗,有它独特的创作背景,有诗人特别的人生经历。如果不了解柳宗元,不结合当时的写作背景,学生就很难真正体会诗人那种凄清孤寂而又冷傲的心境。于是我给学生推荐了以下背景资料供阅读:“柳宗元成长于动乱年代,目睹了恶势力横行霸道、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31岁当上了皇帝身边的大官,本可以尽享荣华富贵,但他觉得老百姓在层层官吏的欺压下过得太苦了。于是,柳宗元挺身而出,和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为百姓说话,替百姓伸冤,进行政治革新。这可大大打击了那些豪门贵族。可是,由于得罪了这些当权者,革新只有半年时间便失败了。柳宗元被贬到永州。当时的永州十分荒僻、人烟稀少。他们到永州后,连住的地方都没有,只好暂时寄住在寺庙中。由于生活艰苦,不到半年,他的老母亲便离开了人世,心爱的女儿也夭折了,他人地生疏,举目无亲。志同道合的朋友有的被杀,有的被流放,杳无音讯。那些恨透了他的当权者们仍不肯放过他,千方百计地打击报复,造谣陷害,想彻底把他摧垮。环境的恶劣、精神上的打击、当权者的迫害,使他的健康每况愈下,百病缠身,竟到了走路膝盖直发抖的程度。尽管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他还是写下了《江雪》这首诗。”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