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3期
文革时期中国钢琴改编曲的艺术特征
作者:徐燕琴
作曲家们不仅在旋律上下足了功夫,在利用钢琴模仿民族乐器音响上也作了巨大努力。黎英海的《阳关三叠》中完整保留了原曲的音乐主题,利用先进的钢琴演奏技法,用上行的单倚音和复倚音来模仿古琴所特有的“上滑音”,这样既保持了古琴的独特原始风味,又抓住了古曲的音乐神韵。
王建中的《百鸟朝凤》也是利用钢琴模仿民族乐器音响方面非常成功的一首改编曲。原曲中有不少部分是唢呐利用丰富的吹奏技巧(如花舌、反双吐、泛音、顿音等)来模仿各种鸟鸣声,栩栩如生的表现出富有朝气的大自然景象。这也是全曲最精彩、最引人入胜的部份。王建中先生在介绍改编《百鸟朝凤》的过程时说:“运用小二度的倚音和四、五度音程的平行进行为特征的和声语言”,[6]正是“思考如何表现唢呐和笙的音色及演奏特点时产生的灵感。”作曲家运用大量的四、五度和声以及平行进行,这正是民族乐器笙的特性交替和声,听来仿佛一个小乐队在为唢呐伴奏一般。更为精彩的是,作曲家充分运用钢琴的半音上行倚音、颤音、琶音、刮奏、泛音、带倚音的上下八度大跳等手法模拟几种鸟鸣声。尤为逼真的是第92-106小节两只布谷鸟的打趣声,第233小节蝉的叫声。如果此时你闭上眼睛,你会有一种置身于林中的奇妙感觉。正是因为作曲家把钢琴性能和音乐表现手法完美结合在一起,才使这改编曲散发出无以伦比的艺术魅力。
在陈培勋的《平湖秋月》里,大量的琶音、分解和弦和分解八度穿插其间,这些技巧模仿出了古筝那种流畅优美的独特音色,从而创造出这样一幅画面:深黑的天空挂着一轮圆月,云儿在它的四周徘徊着。在这朦胧的月光下,清清的湖水在微风中泛起波澜,柳枝也就着这微风在湖面上轻轻的拂过来拂过去。就这样作曲家把原曲的意蕴表达得淋漓尽致。
而在王建中的陕北同名民歌《山丹丹开花红艳艳》中,运用了大量的八度倚音加入旋律中,造成一种类似于歌唱者和伴奏声部的完美融合的音响效果,使乐曲具备了浓浓的歌唱性和民族性。在这些改编曲中还运用了双手交叉、延长自由音、节奏散化等等钢琴的音乐表现手法,这不仅没有丢掉原曲的风味,还增添了钢琴色彩,进而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风格的钢琴音乐作品。文革时期的钢琴家们就是这样大胆的利用了西方和声技法和演奏技巧,充分体现出原曲的民族风格和音乐神韵,从而使旋律得以完美再现。
四、文革时期钢琴改编曲的积极意义
钢琴从西方传入中国的时间并不长久,要想在钢琴作品上达到西方的钢琴音乐水平似乎是件不可能的事情,但是中国作曲家却另辟蹊径,利用这一舶来品大大发展了代表着中国的音乐作品。特别是文革时期,钢琴改编曲在发展和普及中国作品上体现出重要的意义,为中国钢琴作品走向世界作出巨大贡献。
在改编的过程中,作曲家们选择的大都是人们耳熟能详的经典作品,这些作品的音乐背景、音乐素材和音乐所要表现的内容听众都了解,这就使钢琴改编曲很容易被听众所接受。作曲家储望华说过这样的话:“从多年的实践中我深深的体会到,改编曲是普及中国钢琴作品的一条必经之路。并以此为起点,进而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的钢琴创作。”中国的钢琴家们也正是从这些优秀改编曲中得到了更多的创作灵感:一是改编器乐曲;二是改编民族声乐曲;三是不改变任何的曲目,而是把具有浓郁中国味的钢琴和声语汇运用在自己的创作作品中。相信也只有在中国土地上生长的、吸收着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作曲家才能把中国几千年沉淀下来的音乐精华运用到创作中去,而只有这样的音乐才能够真正的描绘出中国的文化精髓和民族精神。
中国人民热爱自己的民族音乐,把这些优秀曲目改编成钢琴曲,它符合了当代人民的音乐文化需求。这样就更易于传播,更易于理解和接受,当然更利于欣赏。在满足了国内人民的需要后,许多的钢琴表演家、钢琴教育家还把这些改编曲介绍给外国听众。1980年的时候,钢琴教育家周广仁教授应邀到美国进行“中国钢琴音乐”的讲学活动,就介绍了这些曲目,向他们展示了中国传统音乐的独特艺术魅力,这引起了美国听众的极大兴趣,获得了非常热烈的反响。
纵观文化大革命时期,音乐文化生活贫乏到了极点。人们听、唱都是围绕着“样板戏”和“语录歌”,更不用提中国钢琴音乐的创作。直到文革中后期,改编曲成为当时中国钢琴曲创作的唯一形式。作曲家在这样恶劣的创作环境中,在继承优秀音乐传统的前提下利用钢琴这一外来乐器,或引用原曲调,或移植乐曲,并在追求民族风格和模仿民族乐器音响方面做了不少有益的尝试。他们充分发挥了钢琴音域宽广、音色多变的优势,从而使改编曲不仅具有了浓郁的民族韵味和鲜明的现代感,还体现出中国的传统精神文化风貌,使它们成为中国钢琴作品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时期的改编曲虽然受到各种政治压力的影响,但还是有相当一部分达到了较高的艺术水准,且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其根本原因在于作曲家牢牢抓住了创作中的两个立足点:一是民间音乐传统,二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他们正确熟练的运用钢琴语言来表现深藏在这些传统音乐遗产中的民族精神和气韵,以此做出具有启发性的、有益的探索。改编曲的最大优点是便于普及。作曲家选择那些听众熟悉和喜爱的歌曲、乐曲作为改编对象,那么钢琴曲就更容易被听众理解和接受。因此在普及钢琴音乐、提高广大听众的音乐欣赏力方面有着十分明显的作用。在发展民族民间音乐方面也起着推动作用。许多中国钢琴演奏家将一些优秀改编曲作为其演奏会的保留曲目。现在随着音乐交流活动的频繁进行,他们把这些作品介绍到了国外,激起了国外听众浓厚的兴趣,也深得他们的喜爱。
“取于斯而高于斯”正是钢琴改编曲的艺术魅力所在,相信改编曲能让作曲家更好地定位自己的创作思路,从中获得更多属于本民族的音乐语汇。这对于中国钢琴音乐创作甚至所有中国当代音乐创作都应该具有启迪的意义。这也将促使中国作曲家们为创作进入世界钢琴乐坛的中国民族钢琴音乐新作品而建树雄心。
参考文献:
[1][2] 梁茂春.中国当代音乐[M].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3年4月。
[3]叶纯之.蒋一民.音乐美学导论[M].北大出版社,1988年,第1版。
[4]代百生.根据传统乐曲改编的5首中国钢琴曲的艺术特色[J].载(黄钟).1999年第3期。
[5]魏廷格.从中国钢琴曲看传统音乐与当代音乐创作的关系[J].载(中国音乐学),1987年第3期,第80页。
[6]不断充实自己——走访王建中教授[J].载(钢琴艺术).2000年第4期。
徐燕琴,女,湖南吉首大学音乐舞蹈学院助教,主要从事钢琴方面的研究。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