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3期

信息18则

作者:洪 鸣等




  
  ●斯坦贝克的《愤怒的葡萄》高贵拍卖
  
  2007年年初,约翰·斯坦贝克的名著《愤怒的葡萄》的初稿卖出了近五万美元的高价,创造了诺贝尔文学作品拍卖的最高价。这份手稿原属于斯坦贝克的姐姐伊丽莎白,是《愤怒的葡萄》初稿的一部分。手稿中带有大量作者的题字,对研究斯坦贝克有着极大的学术价值,因此最终拍出了47800美元的高价,这一价钱是估价的两倍。在手稿中还有斯坦贝克另一本小说《托蒂亚平地》的复制本,在里面作者亲笔写道“赠予我亲爱的姐姐伊丽莎白,没有她,我根本无法认识我书中所写的那些人”。这场拍卖在旧金山和洛杉矶同时举行,斯坦贝克其他一些手稿也在拍卖之中,其中包括了《人与鼠》的复制本,其价是7768美元。但《愤怒的葡萄》手稿的高价还是出乎了大部分人的意外,它成为了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作品拍卖中的最高价。(洪鸣摘编)
  
  ●英国话剧《雾都孤儿》引进中国
  
  根据英国文豪狄更斯名著改编的英国话剧《雾都孤儿》,2007年3月底将在上海话剧艺术中心上演。这部原版话剧由英国“传奇剧团”TNT剧院制作演出,3月中旬将在北京首演,3月27日至4月1日在上海演出。《雾都孤儿》自其诞生起,就被不断改编。世界各地有20余个不同的电影版本。2006年,由波兰著名导演罗曼·波兰斯基导演的同名电影曾在世界各地再次掀起了“狄更斯”热。 此次导演《雾都孤儿》的保罗·斯特宾表示,与电影、音乐剧相比,这是一部能让人笑的《雾都孤儿》,更接近原著,舞台剧将“像狄更斯那样运用喜剧元素,也像他那样呈现了一个可怕的世界”。TNT剧院1980年在英国成立,定位于国际巡演,他们所创作演出的剧目从《罗密欧与朱丽叶》到《希特勒杀了我的金丝雀》,风格各异,充满创意。(有际摘编)
  
  ●黄永玉《比我老的老头》新出增补版
  
  黄永玉先生的《比我老的老头》出版后广受读者欢迎,被评为“全国优秀畅销书”。作家出版社2007年年初新出增补版,收入黄永玉新近完成的作品数篇,其中包括黄永玉记述著名学者、藏书家黄裳先生的《黄裳浅识》,此文06年在报刊上发表后曾广为流传颇受好评。增补版特约黄永玉先生的好友、著名漫画家丁聪先生为书中所写人物绘肖像插图,并重新设计了封面及内文装帧,力求新版更臻完美。(洪鸣摘编)
  
  ●十卷本《王小波全集》出版
  
  很多人都用“生前寂寞,死后哀荣”来形容作家王小波,他的文学作品在生前没有被大众关注,在他去世后却深受广大读者喜爱。10年来,王小波的作品一版再版,每年保持近百万册的销售纪录。王小波逝世10周年来临之际,为了纪念这位思想艺术长河的跋涉者,云南人民出版社首次编辑出版了十卷本《王小波全集》。全套书分为杂文、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书信集及未竟稿,约200万字。每部均配有王小波亲笔签名的精美藏书票。据悉,全集的所有稿件都由王小波夫人李银河授权,这套全集最大的特点是手稿全面,其中收录的许多内容都是首次和读者见面。全集第十卷为未竟稿,所收作品除原《黑铁时代》中的3篇小说未竟稿外,其余作品都是李银河根据王小波留存下来的电子文件新近整理出来的,也是第一次公开出版。其中包括《王仙客寻无双记》、《白银时代》、《鬼营》、《奸党与我们》、《不成功的爱情》、《红拂夜奔》片段等近20篇文章。(舒坦摘编)
  
  ●明朝小说启发泰国文学
  
  泰国人对中国明朝最感兴趣。一本成书于明代的《西汉通俗演义》(以下简称《西汉》)有了泰语译本,这本书与另一本明代作品《三国演义》一样,在中泰文化交流史上占有极重要地位。泰国古代文学多取材于佛经故事、印度文学或泰国民间故事,在情节与人物形象上多依据原本故事,作者的重点放在语言文字、对话等艺术表现上。而以《西汉》为代表的明代文学作品传入泰国后,小说的情节与人物塑造特点被泰国原有的长篇故事诗所吸收。这不仅扩大了泰国文学的题材来源,也成为后世泰国历史小说作家的创作动机。《西汉》与《三国》是泰国人所见最早期的中国小说作品。直到现在,泰国对于《西汉》与《三国》的研究还长久不衰。很多学位论文以这两部书为选题内容,民间成立了不同的研究协会,还有专门的交流网站。他们并没有把明代的小说当成文学来研究,而是当成一种准史实来对待。(洪鸣摘编)
  
  ●英国评选“最怪书名奖”
  
  2006年度最古怪的书名是什么?英国《书商》周刊2007年年初在非小说类书籍中开展评选“年度最怪书名奖”活动,并将于4月13日揭晓获奖作品。全球范围内的出版商、书商和图书管理员提名了6本书作为候选,其中包括《山里的文身女人和达吉斯坦的盒子》、《纳粹有多环保》、《希望我没来到人世:生存的害处》和《第十八届国际海藻研讨会记录》等。目前无法预测哪本书最有希望获得最奇怪书名奖。“这是唯一一个不考虑作品内容的文学奖项。”《书商》周刊副总编乔尔.里克特说。最奇怪书名奖从1978年开始颁发,去年的得主是加里·利昂·希尔的《那些不知自己已死的人们:亡魂怎样附身及如何处理》。(燕紫摘编)
  
  ●杜拉斯情人作品中文版上市
  
  2007年年初,法国著名女作家杜拉斯的情人扬·安德烈亚撰写的《情人杜拉斯》由作家出版社引进出版。该书是扬·安德烈亚在杜拉斯去世后,在半死半活的状态下继续跟“杜拉斯”对话、写信、沟通感情,直至最后写成了这本书。杜拉斯以小说《情人》闻名于世,她生活中的情人与她演绎的爱情故事比她的小说更传奇、更有戏剧性。在她众多的情人当中,扬·安德烈亚是非常特别的一个。据介绍,扬不是作家,虽然他曾写过一本书《玛·杜》,但那完全是在杜拉斯的影响下写成的,用的是杜拉斯的文体和语言,写的也是杜拉斯本人。据称,他当时写《玛·杜》时很放不开,因为杜拉斯尚在世。杜拉斯去世后,扬在长达两年的时间里“不出门,不见人,不说话,光吃,光喝,光抽烟。酒瓶堆了一屋子,家里乱得像个垃圾堆,连落脚的地方都没有”。他不理发,不刮胡子,俨然一个“野人”,扬就在这种半死半活的状态下继续跟脑海中的杜拉斯对话、写信、沟通感情,最后写成了这本书。评论者认为,这本讲述了扬与杜拉斯爱情经历的作品,只能是一部意识流小说,或是一部动人的抒情散文:时空打乱了,回忆、插叙、倒叙混在一起,维系它们的是爱情。(洪鸣摘编)
  
  ●毛泽东与鲁迅的诗交
  
  “诗言志”,这是毛泽东屡次书写过的名句。鲁迅和毛泽东都是无心做诗人而“偶有所作,每臻绝唱”(郭沫若语)的真正的诗人。诗沟通了两颗伟大的心灵。鲁迅在读了毛泽东作于井冈山时期的几首诗以后,称“毛诗”有“山大王”的气概,对于“山大王”的评价,毛泽东甚为认同。1973年5月,毛泽东召见新接班人王洪文,问及王之年龄,王答已38岁。毛泽东说,你比我强多了,我像你这样大的时候还在井冈山喝南瓜汤呢。王即称颂“主席那时已经是伟大的革命领袖了”。毛泽东笑道:“不,是山大王,落草为寇,杀富济贫。”毛泽东读鲁迅的诗,可以推测的是首先得之于《集外集》,那是在长征到达陕北之后,环境相对安定、物质相对优裕。据长期为毛泽东管理图书的工作人员回忆,毛泽东大量接触鲁迅作品,是在1938年8月《鲁迅全集》20卷本编辑发行之后。鲁迅的七律《自嘲》是毛泽东最为推崇的作品。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高度评价出自《自嘲》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一联,认为“应该成为我们的座右铭”。后来,毛泽东曾多次书写此联。作为政治家的毛泽东,对鲁迅的诗侧重于政治上的阐发,是不难理解的。除了这首《自嘲》,毛泽东在1961年10月7日书赠日本访华的朋友们鲁迅七绝一首:万家墨面没蒿莱,敢有歌吟动地哀。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舒坦摘编)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