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3期
信息18则
作者:洪 鸣等
2007年3月,英国、美国和澳大利亚等国家的著名作家应邀列出他们最喜欢的十部文学作品,其结果将汇集成一本名叫《十大名著》的书于3月公开发行。据统计,荣居榜首的作品是俄国作家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他的另一部长篇巨著《战争与和平》名列第三。另外两名俄国作家也进入前十名,纳博科夫的《洛丽塔》排在第四,契诃夫的短篇小说排在第九。《十大名著》中,法国作家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位居第二。莎士比亚则是排名最靠前的英国作家,其《哈姆莱特》排在第六位。美国作家马克·吐温的《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则被选为美国最伟大的小说。英国女作家乔治·爱略特凭借其《米德尔马契》成为进入前十名的唯一女性。据悉,在投票过程中,125名作家选出了544部作品。但在这些作品中,当代作家明显缺失。英国作家伊恩·麦克尤恩正在拍成电影的《赎罪》只获得一票,英国作家马丁·艾米斯的《伦敦场地》以及拉什迪的《午夜的孩子》也只得到一票提名。令人意外的是,乔伊斯的《尤利西斯》等作品却未能进入前十名。有人认为,毫无疑问,在作家界里存在着共同的偏好——这一名著排名表清楚反映出作家的共同的偏好是那些生动刻画了令人难忘的人物的爱情和生死的作品。(洪鸣摘编)
●《文化苦旅》将被搬上影视屏幕
从“费云帆”到“姜子牙”,台湾地区影星刘德凯这几年来渐渐将工作重心转移到了上海。早在三四年前,刘德凯就买断了好友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影视改编权,有意将它搬上屏幕,但剧本一改就是多年,如今刚刚将第八稿送到余秋雨处“批阅”。“这本书感动我的地方很多,站在一个中国现代文人的角度能够看到一些中国历史的东西,这种定位不仅对文人,同时对现在的年轻人来讲都有很大启发,让我觉得有这个责任来把书改编成一个专题片。”今年下半年,刘德凯还将涉足舞台剧,争取参加上海国际艺术节的剧目汇演。(后生摘编)
●西班牙庆祝马尔克斯80华诞
西班牙各界人士2007年3月5日在马德里举行马拉松式的朗读拉美文学名著《百年孤独》的活动,以庆祝该书作者、哥伦比亚著名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的80岁生日。这一活动在文化中心“美洲之家”举行,由“美洲之家”和西班牙国家文化纪念协会共同主办。参加活动的有政界要人以及电影、艺术、文学和新闻界人士。西班牙第一副首相德拉维加首先上台朗诵,而后其他人每人朗诵大约15分钟。接力朗诵从5日上午9点开始,朗诵完整本《百年孤独》大约用了16小时。马尔克斯1927年3月6日出生于哥伦比亚马格达莱纳省的小城镇阿拉卡塔卡。1971年,他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名誉文学博士称号。1982年,马尔克斯获得诺贝尔文学奖。1967年出版的《百年孤独》是马尔克斯的代表作,也是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作品的代表作。这部长篇小说通过对马孔多小镇布恩迪亚家族七代兴衰史的描写,展示了哥伦比亚乃至整个拉美100多年的政治风云和社会生活的变迁,被誉为“再现拉丁美洲历史社会图景的鸿篇巨著”。(洪鸣摘编)
●品特亲自出演其剧作《归家》
英国剧作家、2005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哈罗德·品特与BBC电台三频道签约,亲自在其1964年的剧作《归家》的广播剧版中扮演独断专行的父亲麦克斯。此剧于3月18日播出。电台表示,这将是一次“开创性的演出”。《归家》是品特最受欢迎、同时也是争议最大的一部剧作,1965年由导演彼得·霍尔首次搬上话剧舞台。品特曾于1969年在该剧中扮演伦尼一角。品特以演员起家,曾出演过贝克特的作品。(燕紫摘编)
●第11届全国小小说优秀作品奖揭晓
“第11届全国小小说优秀作品奖”评选3月揭晓,河南省作家奚同发的小说《最后一颗子弹》荣获该奖。全国小小说优秀作品奖由《小小说选刊》主办,由中国作家协会、文艺报、文学报、小小说选刊、国内高校等多家单位的知名作家、评论家、专家学者组成评委会,每两年举办一次,自1985年举办第一届以来,至今已开评了11届。先后有300余篇好作品获奖,在读者中广泛流传,多篇被选入大中专教材或改编为电视短剧;百余名获奖作者相继活跃在文坛。据了解,除《最后一颗子弹》外,获得该奖的还有《下坡或者上坡》、《滑一刀》、《关键词》等14篇作品,《荒》、《头汤面》、《会直立行走的庄庄》等15篇小说获得佳作奖。(后生摘编)
●韩石山散文集《此事岂可对人言》出版
作家出版社2007年3月推出了韩石山散文集《此事岂可对人言》,这是作者奉献给读者的又一部散文集。用韩石山的话说,这是“显示自己本相的文章”。韩石山一直以来,心中常系世道,下笔必涉性情。在这部由他自选的散文集中,对其所偏爱的文章,有两句评价:“关乎世道人心”,“见出个人性情”。此言实则已成为文坛的“韩记”标识。当下各个层面的读者群里,喜爱韩石山文章的大有人在,他已拥有为数不少的“粉丝”,且渐有汹涌成“韩流”的态势。韩石山文章的魅力在于一个真字——真相,真话,真性情,成就了韩石山近年文坛之名。书中流淌的,不仅有令人忍俊不禁的幽默,更有蕴含其间的世事变迁及人生真味。在那些题目看上去挺“野”的文章中,无疑蕴含着针砭时弊、匡正世风的力量。(燕紫摘编)
●陈希我认为作家要有与众不同的洞察力
2007年3月,作家陈希我在某媒体发表言论时认为,文学的本质问题与其说是“写什么”,不如提“怎么看”,你看到了什么?作家要有与众不同的洞察力,这样写才有价值。他说,也许这“看”未必是对世界的正确解读,但是所谓正确解读是不存在的,只要你有独特看法就行,总之要追求思想。过去“写什么”的作品,很多也貌似有思想,但是那其实并不是作家自己的思想,而是别人的思想。(洪鸣摘编)
●阿来指出创作不能过度娱乐化
著名作家阿来2007年3月在成都图书馆开设讲座,谈及当下文艺创作中的娱乐倾向问题时,阿来说,当下的文学语言崇尚暴力美学,雅致、纯正的传统被破坏得很厉害,但破而未立,“我们现在是颠覆一切,解构一切,而不是建设一种什么东西。”所以,只有快感,没有美感。而现在的文艺作品大多停留在游戏娱乐性上,缺少对当下时代有判断的思考。但作品应对人有建设性,而不是让人颓废、沉溺、逃避现实。阿来说,“休闲、娱乐不是坏东西,但也不能矫枉过正。”(有际摘编)
●席慕容称写诗是自我梳理
2007年年初,台湾诗人席慕容在媒体露面时,谈及创作诗歌的感受,她说,写诗是她对自己的一个反省、整理过程。有时候常常是一首诗写出来以后,她才知道自己心里那个模模糊糊的东西原来是这个。席慕容说:“我常常在有月亮的晚上,尤其是那个月亮很圆的晚上,我总是觉得似曾相识。”“我发现,我的那种似曾相识的乡愁,其实是在母亲的怀抱里留下来的光影的记忆。”(洪鸣摘编)
●魏明伦反对超女进政协
“‘超女’也该进政协!”3月11日下午,全国政协委员、著名作家张贤亮在政协会议小组发言时一语惊人。虽然在后来接受采访时,他表示这只是一个玩笑,是拿来说明“政协应该把各行各业的精英网罗进来”这一观点,但还是激起委员们的热烈讨论。魏明伦委员反驳张贤亮,认为政协委员不能仅仅看名声,更要看有没有参政议政的能力。张贤亮的发言每次都慷慨激昂,并时有惊人之语。他的理由很明确:“时代周刊都把李宇春作为封面人物了。虽然他们有点不太了解内情,以为是纯粹海选出来的,但这至少说明‘超女’是有号召力的。”张贤亮刚说完这话,魏明伦就抢断话头,说要和他讨论讨论。但他的小声发言被张贤亮高亢的声音压了下去……终于轮到魏明伦说话了,他说:“政协委员不能仅仅是一个人才,也要有参政议政的能力。因为老百姓不管你有多大名声,智商多高,只管你政协委员究竟给老百姓说了多少话。”(洪鸣摘编)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