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5期
运用语文教材进行美育
作者:熊学明
四、表达美的感触
古人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读者在对作品鉴赏的审美体验中,作者及其作品对读者的创新意识和审美能力起指导作用和示范效应,可触发读者创造美、表现美的萌动。教师应该因势利导把学生对美的感受、理解迁移为对美的创造。
学习《鲁本的秘密》,鲁本为了凑足五美元,费尽周折去捡五美分一个的麻袋,原来是为了买一枚胸针,在母亲节那天送给母亲。学生很感动,此时我不失时机地让大家说说怎样回报妈妈的爱?一石激起千层浪:有的说要积攒零花钱,买一件新衬衫送给妈妈;有的说从现在开始不能偷懒了,勤奋学习,向妈妈交一份满意的答卷;有的说回家少看电视,帮妈妈做一些家务事,让妈妈多休息一会儿……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这样不仅感化了学生,也启迪了创造美的灵性。
又如学习《陶罐和铁罐》,让学生表演课本剧,大家兴致很高,议论纷纷——怎样把文中的语言进行改编,怎样加上一些夸张的动作和神态,怎样表现谦虚容忍的陶罐和骄傲自大的铁罐。经过自导自演,深化了对课文的理解,满足了学生表达美的欲望,挖掘了学生创造美的潜能。
培养创造美的能力,还可以从仿写入手,通过对文质兼美典范作品的学习,仿写就是创新的第一步。学习《阿里山的云雾》感到无风时阿里山山水画似的静态美和起风时变幻诡异的动态美后,让学生从动静两个角度去描绘家乡的山,学生仿用本文的语言和思路,放飞想象和联想的翅膀,创造了一篇篇条理清晰,语言优美的散文。
当然,还可以通过美读来表现美、创造美。美读就是通过声情并茂的读表达出美好的情感,生动的形象,把主体个性化的经验情趣附着在形象上,因此美读就是创造美的过程。如美读《惠崇春江晚景》,不仅可领略由“竹”、“桃花”、“春江”、“鸭”、“蒌蒿”、“芦牙”、“河豚”等意象组成的一幅优美的写生画面,还可感悟到苏轼对大自然生命的泛爱与礼赞。而学生在体验诗情画意时,不知不觉中接受了一番美的洗礼。
总之,通过美说、美写、美演、美读,歌颂真善美,鞭挞假恶丑,学生的情思就能向审美的高度不断升华,表达美的能力也潜滋暗长。
当然,必须认识到,语文美育过程中语言美的感知,形象美的感受,意蕴美的感悟,表达美的感触等各种审美心理和教学环节不是花泥上的插花艺术,而是有机统一,融汇一体,各种因素相互渗透互为作用的,如此,才能使语文美育发挥最佳效能。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并鉴赏作品中的形式之美,形象之美,意蕴之美,从而不断汲取美的营养,积聚美的力量,扬起美的风帆,在生活的大海里远航!
熊学明,教师,现居安徽宣城。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