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5期

运用语文教材进行美育

作者:熊学明




  美育即审美教育,运用社会美、自然美、艺术美等美的事物陶冶情趣,培育人感知美、理解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活动。具有形象性、情感性和愉悦性特点。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小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孕育期,天真烂漫,好奇心、求知欲旺盛,对于美有天然的渴求。因此,美育对于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语文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新颁《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稿》在“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中指出:“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在“教学建议”中又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成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这说明审美素养是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审美教育是日常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语文与美育不可分割。但在语文教学中,尤其是农村小学,普遍存在轻视甚至忽视语文美育功能的尴尬状况,其结果使充满人文魅力的语文课堂成了应付考试的教练场,失去了“美”味,充斥着枯燥与乏味,不仅严重挫伤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使语文教材中大量的美育资源付诸东流。因此,语文教学应用好语文教材,凸显审美因素,分担培养小学生审美素养的重任。以下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些拙见。
  
  一、语言美的感知
  
  笔者听过的语文课中,基本上存在对语言的感知浮光掠影,浅尝辄止的现象,甚至关键词句的赏析也难觅踪迹,缺乏咬文嚼字涵咏语文味的工夫。而语言作为文学(性)作品的第一要素,与思维是不可分割的,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语言的高度就是思维的高度,思维的高度就是语言的高度。一部优秀的作品其优美的韵律,精深的思想,真挚的情感只能靠最美的语言去实现,语言的价值是不可低估的。美的语言绘形绘色绘声,传情传意传神。
  语言美有时通过炼字炼句表现出来。如《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诗句中“绿”字作者是经过十多次推敲调换才定下来,为什么呢?教师可引导学生充分讨论品读:首先用醒目的“绿”字给人画龙点睛之感,将春风吹过江南,春天款步而至动态美传达出来,仿佛眼前展现一幅春意盎然的江南春绿图。第二,诗歌实中寓虚,化虚为实。将无边无际的绿草比喻为无穷无尽的乡愁,把虚的乡愁化为实的绿草,增加了形象的内涵,耐人寻味。这样学生不难感知那隽永的诗美。
  语言美有时通过一定的辞格运用表现出来。如《古井》中“古井像一位温情的母亲,用她的甜美的乳汁哺育着她的儿女。”通过比拟把古井无私地向村民奉献清凉可口的井水而不讲任何索取的品质揭示出来,生动形象。由此也让学生的品格受到感染。再如《桂林山水》一文运用回肠荡气的排比,形象传神的比喻将桂林山的奇、秀、险和水的静、清、绿抒写得淋漓尽致,沁人心脾。
  语言美有时通过一定的语音表现出来。教材中的唐诗宋词,那抑扬顿挫的节奏,和谐的音律诵读起来无不具有“大珠小珠落玉盘”的音乐美。又如《匆匆》一文用了大量的双声、叠韵、叠音、叠字词语——“匆匆、默默、涔涔、潸潸、轻轻悄悄、伶伶俐俐、徘徊……”再配上长短不一,错落有致的句式,使全文读起来轻松明快,给人以回环往复的韵律美,似乎感到时间那匆匆的脚步声。
  
  二、形象美的感受
  
  形象美的感受就是透过作品语言层,通过审美想象把握作品所描绘的渗透作者审美体验的社会人生图画。如果说语言美的感知只是对作品的局部把握,那么形象美的感受则是对作品的整体把握。美育以美的形象为手段,达到移人性情的目的,形象美的感受是语文美育的基本途径。著名画家陈丹青曾强调视觉经验对于提高人的审美素养的重要性,他说一个城市领导如果有观赏木制结构的中国古建筑形象的视觉经验,就不会用水泥去照一座仿古建筑。同样,透过语言层的形象画面也具有类似的效应,一个美好而感人的形象唤醒学生向善、求真、爱美;一个丑陋而龌龊的形象,则驱使学生鄙弃邪恶,鄙视虚伪,一个形象越具体、鲜明,就越能唤起美感,对学生的影响就越深刻、久远,因而也就越具有审美价值。想象和联想是感受作品形象的翅膀,接受美学认为,读者的阅读欣赏就是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个性化的想象再创造,将无意义的一堆文字符号具体化的过程。
  学习《卖火柴的小女孩》,引导学生想象小女孩五次擦火柴伴随的幻象:火烧的旺旺的,暖烘烘的大火炉;肚子里填满了苹果和梅子正冒着热气的烤鹅;翠绿的树枝上点着几千支明晃晃的蜡烛,挂着许多美丽的彩色画片的圣诞树;温和而又慈祥的奶奶;奶奶把小女孩搂在怀里,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学生想象阻滞时可辅之以形象化的媒体课件)欣赏这五幅唯美的幻想画面,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就不难体会到小女孩在现实世界里那充满寒冷、饥饿、痛苦,没有快乐,没有关爱的悲惨生活境遇,鉴赏人物形象所体现的悲剧美,为小女孩掬一把同情之泪。
  学习《索溪峪的野》,可以带学生到附近的森林公园体验一下幽林,清泉,野花和山鸟,丰富游览山水的情趣,再以一个旅游者的身份去读文想象:山之野,水之野,动物之野,游人之野四组镜头。这样近乎真实地徜徉在索溪峪的山野中,就很容易体验那份清爽与快慰,感受大自然的绮丽与野趣,受到美的陶冶。
  再如学习《陶罐和铁罐》让学生设身处地分角色朗读,把无声的语言转化为生动的形象:铁罐自恃坚硬便傲慢无礼奚落易碎的陶罐;友好礼让的陶罐多少年后被人从土里挖出来,擦洗干净,依然光洁、朴素、美观,而铁罐早已被氧化得无影无踪了。通过分角色朗读,体验作品的美情美意,产生视之若见,听之如真,呼之欲出的审美效果。
  
  三、意蕴美的感悟
  
  作品的具体形象渗透着作者的审美理想。语文教学要循文明像,缘像生情,由情达理,透过形象层感悟深层的意蕴,领悟作品的韵外之致,弦外之音。教师引领学生灵魂在浸润着墨韵书香的意蕴森林中散步呼吸,领悟那深邃的哲理,真挚的情感,人生的精义,生活的真谛,宇宙的苍茫。这会使学生的心智得以启迪,理想得以驰骋,精神得以愉悦,情感得以陶冶,意志得以坚强,灵魂得以净化,生命得以滋润,人格得以完善。作品的意蕴美需要感悟,所谓“感悟”即审美理解,具有感性直接观照的特点。惟有感悟才能把审美体验从感性上升到理性,达到对审美对象本质的把握。
  学习表意的《陶罐和铁罐》,不能止步于对谦虚容忍的陶罐和骄傲自大的铁罐的形象把握。应进一步引导学生对比思考,感悟形象所蕴涵的深层哲理: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不能只看到自己的长处和别人的短处;应与人为善,和谐相处……(教学中应尊重学生的独特理解,所谓“说不尽的红楼梦。”)这样通过对美的褒扬,对丑的批判,有助于学生明辨真伪、区分善恶,提高审美鉴别水平。
  学习抒情的《春晓》,诗中的形象是为抒情而存在,教师需引导学生深入探寻诗的意境。一、二句写春晓而人不觉晓,半梦半醒的诗人似乎被到处的鸟叫惊扰了。第三句“夜来风雨声”写昨夜的回忆,说明诗人由于失眠而迷朦中倾听了整夜的风吹雨打声。末句“花落知多少”拉回眼前,经过一夜的风雨摧残,地上该是落红无数了吧!诗中传达的有韶华易逝的惜春之情,也有终身为布衣的诗人历经风雨的身世之感。学生沉浸在凄美的意境中,如沐春风,享受无尽的审美愉悦。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