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8期
电视散文代表作品论
作者:徐清枝
四、写人叙事性代表作品——《我看见了大海》
这是电视散文创作的最大类别。浙江电视台编导顾俊杰就说:“坚持叙事风格不动摇恰恰是中国老百姓所喜爱的。”的确,“电视作为一种叙事的媒介,是满足人类永不枯竭的对故事的渴望的。我们先人习惯于听说书人或聪明的巫师编织故事、读廉价的恐怖小说或最新的廉价小说,收听广播剧或每到周末便涌进当地的小剧院去;如今我们却更多地呆在家里,聚集在荧光闪烁的魔盒子前,满足我们对故事的永不满足的渴望。虚实因素的强化,使观众始终能从电视中找到兴趣与趣味.......电视牢牢抓住叙事魅力,以一种永不终止的叙事流动态,形成对观众强烈的审美感召。”这就是电视散文叙事性作品产生的心理基础和理论机制。事实上,人们看文字散文或电视散文式虽然没有看电视剧时的叙事期待,但无时无刻不在画面内外寻找故事,寻找人的命运,寻找各种各样的叙事线索。
江苏台“重抒情轻叙事”,辽宁台则“重叙事轻抒情”。主要代表作是李铁铮的《我看见了大海》(辽宁台文学栏目《三原色》的第一部作品)。它讲述的是一个腿有残疾的女孩,从小失去母爱,在自卑孤单中度过了8岁的童年。伯伯(继父)的到来,给了他生活的勇气和能力,使她走出家门,看到了真实而广阔的生活。伯伯答应带她去看海,但最终却因伯伯的病逝而未能如愿,可伯伯把她从故事的海洋泊入生活的海洋。片子塑造了一个纯朴、善良的继父形象。在伯伯粗狂、豁达、豪爽的性格中,熔铸着人间的真诚美好。
李铁铮是拍电视剧的,他充分调动拍电视剧的经验,使用演员进行人物塑造,与电视剧不同的是,这三个人物都没有台词和对白,只有形体和动作,注重了神韵的再现。这种创作方法为叙事性电视散文提供了借鉴的摹本。写人叙事电视散文重点在刻画人物的个性和内心世界的丰富方面,其内在联系主要源于故事的完整性、叙事的连贯性,它不同于抒情性电视散文的画面,独立地诉求一种内在的情感和精神,它要通过感人的故事展示一种时间感和人物的命运感。人物的动作、细致的情节是叙事性电视散文画面的主要内容,因此人物宜作表象化、背景化、符号化、片段化、固定化处理。这种叙事风格给浙江电视台的顾俊杰、四川电视台邹太明等人带来了示范意义。顾俊杰说:“当初,我们在毫无经验的情况下,吸取了其他台的经验与长处,走出了一条画面精美,叙事风格强烈,MTV手法运用自如的新路子。”他们拍摄的《记忆中的一位少女》、《朵朵》获得了1998、1999两届全国电视散文展播评比一等奖。邹太明的《哑巴渡》、《油灯》、《九寨磨坊》等获奖作品也是叙事类电视散文的代表。作品中清纯的少女、跳橡皮筋的朵朵、摆渡的老人等人物形象都塑造得非常成功,他们的神情动作表演已经成为这些电视散文主题的又一解码。
五、综合性电视文学——《梦故乡》
90年代后期,江苏台制作了纪实性电视文学专题片《梦故乡》。这是一部以乡土文学作家汪曾祺本人及其作品为主体,兼及各方对汪曾祺作品的讨论的专题性节目。电视评论家蔡骧认为“它带有典型的媒体特征。被包容在这部作品中的,除了汪曾祺的小说和散文以外,有他本人的自述,有主持人对他和他的作品的介绍,有评论家和大学生对他和他的作品的评论,有汪曾祺家乡的人文景观、有民歌、童谣、文字图片、舞蹈,有记者采访,也有摄影师对高邮地区生活场景的采撷。总之,凡是有助于说明乡土文学作家汪曾祺和他的作品的主题都被包括进去了,但又不是材料的堆积。”他还说:“《梦故乡》可以被看作是江苏电视台电视文学创作上的一块里程碑。”
这篇作品尽管编导无以明之,但笔者认为它仍是电视散文,“形”散“神”不散。从广义的散文角度来看,它当然不是小说,也不是诗歌,更不是报告文学,只能将之归为散文了。它区别于前面所谈的写景抒情、托物言志、写人叙事类的单纯的封闭性的电视散文作品形态结构,而是以开放的节目形态,用传媒的手段创造的一种新的电视散文形式。电视理论家高鑫说:“创作者的这种探索和创新,恐怕是出于两点考虑:一是突出电视化特色;二是有利于观众的接受”,对《梦故乡》,他还评价:“这不能说又是一种全新的创造。这的确是一部内容丰富,形式新颖,风格独特,充分电视化,使观众为之耳目一新的电视文学样式,也可视为对电视文学创作突破性的贡献。”
事实上,这一类散文在文字散文中通常以随笔、回忆录、对话体等形式出现。《梦故乡》打破了以往电视散文的模式,使作品内容的信息量更为丰富,作品的结构形式更加灵活,为随后出现的《风雅钱塘》(浙江电视台的人文地理节目)、《江南》、《苏园六记》、以及中央电视台制作的《瓷器·景德镇》、尤其是《边城印象》(介绍沈从文的文学及其人格品性等)的创作提供了实践依据。与《梦故乡》比较,后面的几部作品在节目形态上有很多相似,不过文学性更强,在散文意境,文字解说,音乐音响制作上更多的接近单篇的电视散文作品,《瓷器·景德镇》、《边城印象》甚至就以单篇作品进行串联的方式形成一个整体。
六、“规模化”电视散文——《问路世界屋脊》
《荷塘月色》所代表的以单篇文学作品为母本的再创造理论和实践后来遭到了批判,不少人提出电视散文要有原创作品。从2003年起,单篇作品基本上被系列作品所取代,规模化的系列作品日益增多,原创作品大量涌现。2003年全年播出的都是系列作品。如:《china·瓷器·景德镇》、《皖风皖韵》、《马背日记》、《魂系泸沽湖系列》、《诗意的新疆》。2004年除重播瓷器系列外,又播出了九寨沟系列、《边城印象》、西藏系列(《阿里札记》);2005年则播出了大型纪实系列片《问路世界屋脊》、《荒原的眷恋》、《城之眼——中国名湖系列》等。这种系列创作至今还在继续。“采取‘主题系列组合,精品与新作捆绑’的策略,栏目的风格呈现出集约式和规模效应。”其实,央视是将它作为一个策略,对《电视诗歌散文》做出坚持与守望,走出的一条艰难而明晰的探索之路。显然,电视散文的概念在此被无限延展,回归到了“大散文”的概念上。电视散文包容的内容与表达的方式越来越与其他电视样式杂糅融合。尤其是那些自然风光、风土人情的作品,与电视纪录片、专题类艺术片的界限越来越少,有的电视散文作品干脆打出“纪实系列”、“纪行”之名。如大型纪实电视散文《问路世界屋脊》(以下简称《屋脊》)、《N917次列车纪行》(2007年5月)。
《屋脊》自2005年2月26日起至4月底连续播出,向观众展示了一部新中国的筑路史。作品揭示的是新中国建设过程中,一批又一批年轻的军人奉献青春、生命,铺就共和国的发展道路——青藏公路的创业精神和崇高情怀。节目播出后,好评如潮,应广大观众要求,2005年7月重播(2006年7月1日,青藏铁路开通之际,再次重播)。